9CaKrnK5t7Z作者:本报记者 刘欢health.huanqiu.comarticle北京医生在西藏援建了家三甲医院/e3pmt7dq2/e3pmt904n雪域高原之上,有一群来自北京的白衣天使。两年,三批,48人次,来自北京不同医院的医生们组团进藏,在他们手中,一个个未曾攻克的病患被击败,一个个未曾实施过的手术成功完成,一套套现代医院的管理规范从无到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北京医生的无私援建,雪域高原上又有了家三甲医院——拉萨市人民医院,今后,西藏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良好、及时的医治,不用再奔波出藏,四处求医。这,是北京医生们最骄傲的援藏成果。原来不能治的病能治了拉萨市人民医院小儿支气管镜中心治疗室外,有一个气管异物标本展示柜,柜中一个小小的瓜子壳已经变黑。于亚滨瞅着瓜子壳出神,大约两年前,就是这个瓜子壳让她着了大急。 2015年8月12日半夜,北京妇产医院院长助理于亚滨的手机响了,医院微信群里突然发了一条消息:紧急任务,援藏报名……短短一周,15位来自北京不同医院的医生组成援藏医疗队,集结出发,于亚滨任队长。仅仅两天后,他们已穿上白大褂,开始在拉萨市人民医院出诊。8月底的一天,一位不到两岁的小患者自山南转来,因瓜子壳吸入肺部,造成感染。在北京,这不算什么疑难手术,只要用气管镜取出瓜子壳即可,但拉萨市人民医院里居然没有气管镜。于亚滨和北京儿童医院博士杨海明辗转打听到自治区人民医院有气管镜,但没人会做手术。借来设备一看,居然只有镜子,没有钳子。于亚滨赶紧联系北京儿童医院,空运来一套价值两万余元的气管镜钳。设备运到了,可手术还是没法做,因为拉萨市人民医院从没进行过类似的手术,没有能当助手的护士。怎么办?来自北京地坛医院消化内科专家胡居龙和来自宣武医院消化内科的专家蔡玲毛遂自荐,“胃镜、肠镜也是镜子,部位不同,操作原理一样,我们做助手!”手术室中,北京医生忙碌着,一旁,藏族医生次仁公布瞪大了眼睛,他从没操作过这种手术。手术很成功,瓜子壳顺利取出,孩子转危为安!自此开始,于亚滨除了要完成每天的出诊任务外,还要找场地、筹资金、找设备、培训人员……终于,2016年5月12日,拉萨市人民医院有了小儿支气管镜中心。于亚滨还确立导师制,北京专家“一带一”,培训当地医务人员掌握诊疗技术。繁琐规范的魔力今年护士节,藏族护士们送给张莉莉一大束鲜花,捧着鲜花,张莉莉眼圈红了。两年前,藏族护士们对张莉莉可没这么好。张莉莉是北京佑安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来到拉萨市人民医院担任护理部主任后,她大刀阔斧地改革,制定了多套护理流程和护理规范,细到护士着装、医疗设备的码放。“这也太麻烦了吧!”不少老资历的藏族护士不以为然。一天,医院接诊一位急性脑炎病人,藏族老护士长穷达在抢救时,不慎被自己随意放在口袋里的医用剪刀割伤。张莉莉第一时间帮她进行了清洗、消毒处理,同时也板起脸道:“这名患者万一患有传染病,后果会很严重……”这时,藏族护士们才意识到,原来“张老师”定的规矩都很有道理,她们终于服气了。如今,拉萨市人民医院的护士人数翻了番,护理十分专业。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刘航和北京世纪坛医院护士常文静,是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去年7月底,因为受伤,刘航坐着轮椅来到拉萨。可到了医院却发现:拉萨市人民医院的血液透析室还是个没打地基的“大工地”。两人只好先“兼职”干起工程,设计医疗用房,培训护士,终于建起了血液透析室。透析室建好后,临床需求量大,病人数量增长很快,护士又不够用了。“以前有很多好的项目和专业,一旦医护人员没培养起来,相关专业就渐渐消失了。”常文静说。为了能多带出几名护士,她主动申请援藏延长一年。高原见证医者仁心于亚滨已经进藏两年多了,700多个夜晚,她从没有在凌晨三点前睡过觉,“她每天睡觉都靠吃药……”一位工作人员说。北京天坛医院医生李家谋,女儿在北京做手术,他则坚守在拉萨的手术台上,为藏族患者做手术;北京友谊医院医生邓明卓援藏期间,10岁的儿子在北京上学,因为做实验,炸伤了手指,直到儿子手术当天,妻子才告诉他……高原气候对身体冲击避无可避。头痛、失眠、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平日里,很多医疗队队员们都是一边喘一边坚守在手术台上。目前,北京市“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共有18名医务人员,其中有10人援藏期间都得了高血压。日前,拉萨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甲医院评审,成为西藏自治区首家地区级三甲综合医院,这是对北京医生的最大肯定。1507510140000责编:王志胜北京日报150751014000011[]{"email":"wangzhisheng@huanqiu.com","name":"王志胜"}
雪域高原之上,有一群来自北京的白衣天使。两年,三批,48人次,来自北京不同医院的医生们组团进藏,在他们手中,一个个未曾攻克的病患被击败,一个个未曾实施过的手术成功完成,一套套现代医院的管理规范从无到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北京医生的无私援建,雪域高原上又有了家三甲医院——拉萨市人民医院,今后,西藏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良好、及时的医治,不用再奔波出藏,四处求医。这,是北京医生们最骄傲的援藏成果。原来不能治的病能治了拉萨市人民医院小儿支气管镜中心治疗室外,有一个气管异物标本展示柜,柜中一个小小的瓜子壳已经变黑。于亚滨瞅着瓜子壳出神,大约两年前,就是这个瓜子壳让她着了大急。 2015年8月12日半夜,北京妇产医院院长助理于亚滨的手机响了,医院微信群里突然发了一条消息:紧急任务,援藏报名……短短一周,15位来自北京不同医院的医生组成援藏医疗队,集结出发,于亚滨任队长。仅仅两天后,他们已穿上白大褂,开始在拉萨市人民医院出诊。8月底的一天,一位不到两岁的小患者自山南转来,因瓜子壳吸入肺部,造成感染。在北京,这不算什么疑难手术,只要用气管镜取出瓜子壳即可,但拉萨市人民医院里居然没有气管镜。于亚滨和北京儿童医院博士杨海明辗转打听到自治区人民医院有气管镜,但没人会做手术。借来设备一看,居然只有镜子,没有钳子。于亚滨赶紧联系北京儿童医院,空运来一套价值两万余元的气管镜钳。设备运到了,可手术还是没法做,因为拉萨市人民医院从没进行过类似的手术,没有能当助手的护士。怎么办?来自北京地坛医院消化内科专家胡居龙和来自宣武医院消化内科的专家蔡玲毛遂自荐,“胃镜、肠镜也是镜子,部位不同,操作原理一样,我们做助手!”手术室中,北京医生忙碌着,一旁,藏族医生次仁公布瞪大了眼睛,他从没操作过这种手术。手术很成功,瓜子壳顺利取出,孩子转危为安!自此开始,于亚滨除了要完成每天的出诊任务外,还要找场地、筹资金、找设备、培训人员……终于,2016年5月12日,拉萨市人民医院有了小儿支气管镜中心。于亚滨还确立导师制,北京专家“一带一”,培训当地医务人员掌握诊疗技术。繁琐规范的魔力今年护士节,藏族护士们送给张莉莉一大束鲜花,捧着鲜花,张莉莉眼圈红了。两年前,藏族护士们对张莉莉可没这么好。张莉莉是北京佑安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来到拉萨市人民医院担任护理部主任后,她大刀阔斧地改革,制定了多套护理流程和护理规范,细到护士着装、医疗设备的码放。“这也太麻烦了吧!”不少老资历的藏族护士不以为然。一天,医院接诊一位急性脑炎病人,藏族老护士长穷达在抢救时,不慎被自己随意放在口袋里的医用剪刀割伤。张莉莉第一时间帮她进行了清洗、消毒处理,同时也板起脸道:“这名患者万一患有传染病,后果会很严重……”这时,藏族护士们才意识到,原来“张老师”定的规矩都很有道理,她们终于服气了。如今,拉萨市人民医院的护士人数翻了番,护理十分专业。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刘航和北京世纪坛医院护士常文静,是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去年7月底,因为受伤,刘航坐着轮椅来到拉萨。可到了医院却发现:拉萨市人民医院的血液透析室还是个没打地基的“大工地”。两人只好先“兼职”干起工程,设计医疗用房,培训护士,终于建起了血液透析室。透析室建好后,临床需求量大,病人数量增长很快,护士又不够用了。“以前有很多好的项目和专业,一旦医护人员没培养起来,相关专业就渐渐消失了。”常文静说。为了能多带出几名护士,她主动申请援藏延长一年。高原见证医者仁心于亚滨已经进藏两年多了,700多个夜晚,她从没有在凌晨三点前睡过觉,“她每天睡觉都靠吃药……”一位工作人员说。北京天坛医院医生李家谋,女儿在北京做手术,他则坚守在拉萨的手术台上,为藏族患者做手术;北京友谊医院医生邓明卓援藏期间,10岁的儿子在北京上学,因为做实验,炸伤了手指,直到儿子手术当天,妻子才告诉他……高原气候对身体冲击避无可避。头痛、失眠、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平日里,很多医疗队队员们都是一边喘一边坚守在手术台上。目前,北京市“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共有18名医务人员,其中有10人援藏期间都得了高血压。日前,拉萨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甲医院评审,成为西藏自治区首家地区级三甲综合医院,这是对北京医生的最大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