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FXYgcVg59 health.huanqiu.comarticle终结结核流行路在何方?专家:还需革新策略和技术/e3pmt7dq2/e3pmt904n【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结核病以前被称为“痨病”,已经和人类纠缠了上万年。在1882年的3月24日,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博士宣布发现结核病致病菌,揭开了结核病的神秘面纱。为了纪念科赫的伟大发现,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预防结核病和肺部疾病联盟在1982年决定,将每年的3月24日确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时至今日,结核病仍然是世界最致命的传染病杀手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2021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1060万,160万人死于结核病。在我国,2021年结核病新发病例数为78万。 今年3月24日是第28届“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是“你我共同努力,终结结核流行”。当前结核病防控还面临哪些挑战?终结结核流行路在何方?结核病防控需全社会广泛参与近些年,由于新冠疫情,全球结核病防控受到了很大的干扰阻滞。一方面,新冠疫情爆发后,原本属于结核病的医疗服务和资源让位于新冠防控,导致结核病基本服务不足。另一方面,新冠导致的隔离封锁,也使得结核病患难以及时就诊治疗。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1年,无论是新发结核病患者数量、耐药结核病患者数量还是结核病死亡人数,都较往年有所上升。世界各国此前在结核病防控中取得的进展出现停滞甚至逆转,结核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信息显示,2021年我国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78.0万,结核病发病率为55/10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终止结核病战略》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30年,结核病死亡病例和新发病例人数应在2015年的基础上分别下降90%和80%。“多年来我国在结核病防控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距离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终结结核病流行策略目标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仍需要各界共同努力。”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赵雁林表示。在近期举办的“健康传播助力终结结核病流行”线下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表示,结核病防控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才能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结核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尽管过去很多年我们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结核病仍然是影响全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李玮表示,为应对这一局面,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强结核病防治健康传播等等。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桓世彤认为,结核病防控不只是疾控一个部门的职责,也不可能仅仅依靠疾控部门解决,卫健委系统内部就涉及到与医疗机构和基层卫生服务等部门的合作,跨部委合作还涉及到医保、药监、财政、民政、科技、法制等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参与,而要让如此多的部门和社会资源参与结核病防控就需要媒体的倡导。赵雁林也认为,在形成全社会参与结核防治氛围上,媒体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全面有效传递国家结核病防治策略和对策,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防治格局,还能够促进大众了解结核病防治知识,增强健康防护意识。耐药问题仍是结核病防控难点当前,结核病仍然是仅次于新冠的第二大单一感染源致死原因,也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结核病特别是耐药结核病治疗周期长、患者经济负担重。有专家指出,肺结核的防控难点主要是耐药问题。《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1年有45万例耐利福平结核病新发病例,较2020年增加了3%。中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在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中国结核病发病数排第3位,仅低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2021年,中国新增耐药结核病患者1.68万。“耐药结核病患者虽是少数,但已构成重大公共卫生安全威胁。”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李亮指出,耐药结核病患者对某一种或某几种抗结核药物耐药,导致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并且相比普通结核病,耐药结核病花费和治疗时长均翻倍。“普通病人要治疗半年,耐药病人需要到两年,花费更是高达20万到30万。”据了解,目前结核病免费治疗的药物仅仅只有一线抗结核药物,不包括辅助治疗的药物。而耐药结核病治疗的医保支付比例较低,全国约在50-70%的水平,因此,扣除医保报销的部分,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负担仍然较高。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曾指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不足、大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政策向结核病倾斜不对等也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负担。患者自身年龄、用药情况、职业和家庭经济状况、是否能及时就诊、依从性、是否患有并发症等也是因素之一。“传染性疾病负担最重的群体往往也是最弱势和资源最匮乏的群体,而社会与经济的不平等又进一步阻碍了这些群体公平获得救治只有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才能实现人人都有机会过上健康而富有成效生活的世界。”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主任、首席代表顾问杨建悦表示。为减轻耐药结核病患者的用药负担。今年2月,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两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耐药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要积极落实国家医保局相关文件精神,将耐药结核病纳入门诊慢特病管理,可参照住院管理和支付。对治疗耐药结核病效果良好、价格较为昂贵的二线抗结核药物不纳入药占比计算范围。同时,提倡各地以省级为单位,通过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药品价格。此外,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也带来一份与结核病的治疗相关的提案。张文宏建议,要建立实施结核病免费医疗多渠道综合保障体系;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地方兜底政策做到应治尽治;加大中央财政对结核病公共卫生服务支持力度。终结结核病还需“策略和技术革新”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类拥有了大量对抗各类病毒的武器,但在结核病领域,“武器”的研发和升级进展缓慢。在诊断技术方面,目前,用于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方法主要有皮肤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特异抗原皮肤试验)和体外检测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两大类。近两年,第三代结核杆菌检测试剂——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获批上市,结核病的诊断技术才迎来了突破。在治疗药物方面,2010年之前的50年里几乎没有一个结核新药问世。2012年后,贝达喹啉、德拉马尼等新药先后上市,但还有一大堆新药卡在缓慢的研发进程中。除了新药之外,疫苗的研发更为缓慢。时至今日,全世界尚未出现一种有效预防结核病的疫苗。而卡介苗仅在预防儿童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方面效果明显,在预防成人结核感染和疾病方面,其预防效果则不太稳定。且在儿童时期接种卡介苗后,随时间推移,保护作用也会显著降低。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李亮认为,要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需要从策略、技术方面进行革新。在策略方面,目前核心问题是策略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比如因症就诊策略就不适合当下情况,很多病人是无症状的,如果坚持因症就诊即有症状再就医,会对我们的发现水平产生巨大冲击,这就要求我们逐渐从被动的因症就诊向主动筛查转换。在技术方面,李亮认为,要加强新药、新的诊断工具研发,让新的技术造福结核病患者。“只有将这些问题统一在一起,才能真正脚踏实地把我们的工作做起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李亮说到。167991437352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青云环球网1679914373527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75915ecbe297e70233cb11f67753dedeu5.jpg{"email":"liqingyun@huanqiu.com","name":"李青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结核病以前被称为“痨病”,已经和人类纠缠了上万年。在1882年的3月24日,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博士宣布发现结核病致病菌,揭开了结核病的神秘面纱。为了纪念科赫的伟大发现,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预防结核病和肺部疾病联盟在1982年决定,将每年的3月24日确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时至今日,结核病仍然是世界最致命的传染病杀手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2021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1060万,160万人死于结核病。在我国,2021年结核病新发病例数为78万。 今年3月24日是第28届“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是“你我共同努力,终结结核流行”。当前结核病防控还面临哪些挑战?终结结核流行路在何方?结核病防控需全社会广泛参与近些年,由于新冠疫情,全球结核病防控受到了很大的干扰阻滞。一方面,新冠疫情爆发后,原本属于结核病的医疗服务和资源让位于新冠防控,导致结核病基本服务不足。另一方面,新冠导致的隔离封锁,也使得结核病患难以及时就诊治疗。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1年,无论是新发结核病患者数量、耐药结核病患者数量还是结核病死亡人数,都较往年有所上升。世界各国此前在结核病防控中取得的进展出现停滞甚至逆转,结核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信息显示,2021年我国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78.0万,结核病发病率为55/10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终止结核病战略》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30年,结核病死亡病例和新发病例人数应在2015年的基础上分别下降90%和80%。“多年来我国在结核病防控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距离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终结结核病流行策略目标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仍需要各界共同努力。”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赵雁林表示。在近期举办的“健康传播助力终结结核病流行”线下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表示,结核病防控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才能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结核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尽管过去很多年我们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结核病仍然是影响全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李玮表示,为应对这一局面,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强结核病防治健康传播等等。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桓世彤认为,结核病防控不只是疾控一个部门的职责,也不可能仅仅依靠疾控部门解决,卫健委系统内部就涉及到与医疗机构和基层卫生服务等部门的合作,跨部委合作还涉及到医保、药监、财政、民政、科技、法制等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参与,而要让如此多的部门和社会资源参与结核病防控就需要媒体的倡导。赵雁林也认为,在形成全社会参与结核防治氛围上,媒体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全面有效传递国家结核病防治策略和对策,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防治格局,还能够促进大众了解结核病防治知识,增强健康防护意识。耐药问题仍是结核病防控难点当前,结核病仍然是仅次于新冠的第二大单一感染源致死原因,也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结核病特别是耐药结核病治疗周期长、患者经济负担重。有专家指出,肺结核的防控难点主要是耐药问题。《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1年有45万例耐利福平结核病新发病例,较2020年增加了3%。中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在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中国结核病发病数排第3位,仅低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2021年,中国新增耐药结核病患者1.68万。“耐药结核病患者虽是少数,但已构成重大公共卫生安全威胁。”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李亮指出,耐药结核病患者对某一种或某几种抗结核药物耐药,导致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并且相比普通结核病,耐药结核病花费和治疗时长均翻倍。“普通病人要治疗半年,耐药病人需要到两年,花费更是高达20万到30万。”据了解,目前结核病免费治疗的药物仅仅只有一线抗结核药物,不包括辅助治疗的药物。而耐药结核病治疗的医保支付比例较低,全国约在50-70%的水平,因此,扣除医保报销的部分,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负担仍然较高。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曾指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不足、大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政策向结核病倾斜不对等也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负担。患者自身年龄、用药情况、职业和家庭经济状况、是否能及时就诊、依从性、是否患有并发症等也是因素之一。“传染性疾病负担最重的群体往往也是最弱势和资源最匮乏的群体,而社会与经济的不平等又进一步阻碍了这些群体公平获得救治只有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才能实现人人都有机会过上健康而富有成效生活的世界。”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主任、首席代表顾问杨建悦表示。为减轻耐药结核病患者的用药负担。今年2月,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两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耐药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要积极落实国家医保局相关文件精神,将耐药结核病纳入门诊慢特病管理,可参照住院管理和支付。对治疗耐药结核病效果良好、价格较为昂贵的二线抗结核药物不纳入药占比计算范围。同时,提倡各地以省级为单位,通过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药品价格。此外,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也带来一份与结核病的治疗相关的提案。张文宏建议,要建立实施结核病免费医疗多渠道综合保障体系;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地方兜底政策做到应治尽治;加大中央财政对结核病公共卫生服务支持力度。终结结核病还需“策略和技术革新”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类拥有了大量对抗各类病毒的武器,但在结核病领域,“武器”的研发和升级进展缓慢。在诊断技术方面,目前,用于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方法主要有皮肤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特异抗原皮肤试验)和体外检测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两大类。近两年,第三代结核杆菌检测试剂——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获批上市,结核病的诊断技术才迎来了突破。在治疗药物方面,2010年之前的50年里几乎没有一个结核新药问世。2012年后,贝达喹啉、德拉马尼等新药先后上市,但还有一大堆新药卡在缓慢的研发进程中。除了新药之外,疫苗的研发更为缓慢。时至今日,全世界尚未出现一种有效预防结核病的疫苗。而卡介苗仅在预防儿童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方面效果明显,在预防成人结核感染和疾病方面,其预防效果则不太稳定。且在儿童时期接种卡介苗后,随时间推移,保护作用也会显著降低。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李亮认为,要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需要从策略、技术方面进行革新。在策略方面,目前核心问题是策略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比如因症就诊策略就不适合当下情况,很多病人是无症状的,如果坚持因症就诊即有症状再就医,会对我们的发现水平产生巨大冲击,这就要求我们逐渐从被动的因症就诊向主动筛查转换。在技术方面,李亮认为,要加强新药、新的诊断工具研发,让新的技术造福结核病患者。“只有将这些问题统一在一起,才能真正脚踏实地把我们的工作做起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李亮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