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622j38WfK health.huanqiu.comarticle禁用“零添加”,标示含糖量,“新国标”引领食品产业再升级/e3pmt7dq2/e3pmt9htm【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马梦阳 杨沙沙】新一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来了。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这些标准涉及乳制品、肉制品、婴幼儿辅助食品、食品添加剂、消毒剂等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新标准中,推广食品数字标签二维码、禁止使用“零添加”、 保质期标示更直观、营养标签更易读、强制标示致敏物质等规定引发热议。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这对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食品企业不会再绞尽脑汁想着怎么在标签上做文章,而是通过选择更好的原料、使用合理的加工手段等方式把控产品质量。”新标准的五大亮点此次发布的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最贴近公众日常生活的两项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距离上一版发布均已过去14年。在这14年中,食品行业以及消费者需求都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晓蒙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中国食品工业生产总值已突破10万亿元且保持较快增长。但总体来说,中国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占比相对发达国家来说仍较低,产业结构整体上仍呈现出偏小、弱、散的情况,存在同质化等问题。现行的食品标准体系存在部分滞后性。在上述背景下,国家希望通过新标准的制定,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规范食品市场、引导科学消费。其次,近几年消费者对于食物和健康的关注显著增多,对营养学的基础认知也有很大提升。此外,还有一部分患有慢性病的人群,有控糖、控油等需求,他们会从自身健康角度出发,对入口的食品有更高要求。 吴晓蒙还表示,新标准也逐步与国际接轨。以过敏原标识规定为例,2011版的要求为推荐性的,新标准强制要求标示8类致敏物质,这也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标准看齐,更有利于产品出口。随着外国人来华旅游的热度升高,这样的标识也有利于外国游客选购食品。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发布,标志着中国食品安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朱毅说,食品行业作为“弱周期性”或“防御性”行业,具有穿越经济周期的特性,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现代消费观念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消费者更愿意为健康、高品质食品埋单,而新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既保障食品安全,又推动行业向健康化、营养化方向发展。朱毅分析称,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有五大亮点:第一,配料透明化,要求食品名称与真实成分匹配,如“燕窝月饼”需标明燕窝含量,“橄榄混合油”需标注橄榄油比例,减少模糊宣传;第二,数字标签创新,引入二维码数字标签,解决传统标签信息量有限的问题,数字标签还能支持语音播报功能,方便老年人及视障群体获取完整信息;第三,营养标签精细化,新标准将强制标示的营养素范围由“1+4”,即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扩展为“1+6”,增加糖和饱和脂肪(酸)强制标识,响应国家“三减”行动(减盐、减糖、减油),助力健康中国和慢性病防控;第四,特殊膳食精准化,为特殊医学状况婴儿提供精准营养支持,填补国内产品空白,在关注大众健康的同时,兼顾少数群体的特殊营养需求;第五,强制标注常见致敏成分(如麸质、坚果等),适应过敏人群增多的趋势,提升食品安全信息的完整性和针对性。有效杜绝误导性宣传“新标准发布后,从产业端到消费端会形成一个全新食品安全链条,以及新生态圈。”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食品标签“干净”,也反映了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促使企业在规范化的指导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此次预包装食品标签新规中,最引发行业“震动”的要算对“零添加”等语言使用的规范管理。新标准规定不得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吴晓蒙表示,有的企业会用“不添加”之类的字眼误导消费者,比如宣称不添加蔗糖却添加其他糖类,新标准将有效杜绝这类误导性宣传。此外,这类表述还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添加剂有害”的错误认知。实际上,食品添加剂只要符合标准就是安全的。上海新麦食品总经理董凡铭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国家出台新标准之前,一些食品企业也一直在推动“清洁标签”,比如配料表没有额外添加剂等,在产品质量上想办法做得更健康。新麦食品目前为一些国际奢侈品牌提供食品代工,同时也推出自有的月饼、曲奇等产品。董凡铭表示,新标准确实有利于食品行业整体良性发展,不然市面上会出现很多打擦边球的产品,“比如宣称零蔗糖,却添加很多果葡糖浆(一种由玉米淀粉加工制成的甜味剂,主要成分为葡萄糖和果糖——编者注),这样更不健康。”他表示,新麦此前一直在打造“零添加”食品,新标准颁布后,将拿掉类似的卖点。企业转型升级的窗口期“现在我会关注食品包装上的配料表和营养表,但是配料表中很多化合物的名称比如硬脂酸镁,很难理解。”健身爱好者小王向记者表达了他对食品标签的一些疑惑。消费者如何更好地看懂食品标签?吴晓蒙表示,首先消费者要了解食品标签的编制规则,如各种配料是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以质量计)的递减顺序排列的,通过配料表就可以了解该产品的主要成分。“消费者期望的是一个人人都能够读得懂的配料表。”近年来国际上有一个逐渐流行的概念——“清洁标签”,指食品采用简单、简短的成分表,原料越简单、消费者越耳熟能详越好。朱毅也表示,她倾向于选择成分简单、配料表短,且天然成分占比高的产品。例如,购买酱油时,优先选择无防腐剂产品,如果含防腐剂,要选更高级一些的山梨酸钾,而不是苯甲酸钠。朱毅还关注到,有机食品因限制添加剂和农药使用,成为消费者更高阶的选择,但她认为国内有机市场面临价格高等问题,且存在“假有机”乱象。她希望行业能加强监管、增加透明度,真正推动有机食品的普及。吴晓蒙进一步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根据新标准,企业将有两年的过渡期进行调整。虽然标准刚发布,但此前已历经多轮征求意见过程,食品企业和学术界都积极参与并达成共识。实际上,许多企业提前启动了标签升级工作。目前市场上已能看到部分产品率先按照新规要求,在标签中明确标注糖和饱和脂肪(酸)含量等信息。预计在未来两年,消费者将逐步看到更多企业完成标签更新。朱毅表示,两年缓冲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这将倒逼企业升级迭代,通过配方改良、工艺升级替代不合规成分。此外,企业要合规先行,严格审查标签、清理库存,避免擦边宣传,重建消费者信任。“唯有扎实提升产品力,把压力转化成品牌打造的机遇,才能在新规下赢得市场美誉度”。174347429590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青云环球时报174347429590711[]https://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7fe898db4f223f901e26866d16d1e7dau5.jpg?imageView2/2/w/1260{"email":"liqingyun@huanqiu.com","name":"李青云"}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马梦阳 杨沙沙】新一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来了。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这些标准涉及乳制品、肉制品、婴幼儿辅助食品、食品添加剂、消毒剂等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新标准中,推广食品数字标签二维码、禁止使用“零添加”、 保质期标示更直观、营养标签更易读、强制标示致敏物质等规定引发热议。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这对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食品企业不会再绞尽脑汁想着怎么在标签上做文章,而是通过选择更好的原料、使用合理的加工手段等方式把控产品质量。”新标准的五大亮点此次发布的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最贴近公众日常生活的两项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距离上一版发布均已过去14年。在这14年中,食品行业以及消费者需求都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晓蒙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中国食品工业生产总值已突破10万亿元且保持较快增长。但总体来说,中国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占比相对发达国家来说仍较低,产业结构整体上仍呈现出偏小、弱、散的情况,存在同质化等问题。现行的食品标准体系存在部分滞后性。在上述背景下,国家希望通过新标准的制定,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规范食品市场、引导科学消费。其次,近几年消费者对于食物和健康的关注显著增多,对营养学的基础认知也有很大提升。此外,还有一部分患有慢性病的人群,有控糖、控油等需求,他们会从自身健康角度出发,对入口的食品有更高要求。 吴晓蒙还表示,新标准也逐步与国际接轨。以过敏原标识规定为例,2011版的要求为推荐性的,新标准强制要求标示8类致敏物质,这也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标准看齐,更有利于产品出口。随着外国人来华旅游的热度升高,这样的标识也有利于外国游客选购食品。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发布,标志着中国食品安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朱毅说,食品行业作为“弱周期性”或“防御性”行业,具有穿越经济周期的特性,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现代消费观念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消费者更愿意为健康、高品质食品埋单,而新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既保障食品安全,又推动行业向健康化、营养化方向发展。朱毅分析称,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有五大亮点:第一,配料透明化,要求食品名称与真实成分匹配,如“燕窝月饼”需标明燕窝含量,“橄榄混合油”需标注橄榄油比例,减少模糊宣传;第二,数字标签创新,引入二维码数字标签,解决传统标签信息量有限的问题,数字标签还能支持语音播报功能,方便老年人及视障群体获取完整信息;第三,营养标签精细化,新标准将强制标示的营养素范围由“1+4”,即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扩展为“1+6”,增加糖和饱和脂肪(酸)强制标识,响应国家“三减”行动(减盐、减糖、减油),助力健康中国和慢性病防控;第四,特殊膳食精准化,为特殊医学状况婴儿提供精准营养支持,填补国内产品空白,在关注大众健康的同时,兼顾少数群体的特殊营养需求;第五,强制标注常见致敏成分(如麸质、坚果等),适应过敏人群增多的趋势,提升食品安全信息的完整性和针对性。有效杜绝误导性宣传“新标准发布后,从产业端到消费端会形成一个全新食品安全链条,以及新生态圈。”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食品标签“干净”,也反映了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促使企业在规范化的指导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此次预包装食品标签新规中,最引发行业“震动”的要算对“零添加”等语言使用的规范管理。新标准规定不得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吴晓蒙表示,有的企业会用“不添加”之类的字眼误导消费者,比如宣称不添加蔗糖却添加其他糖类,新标准将有效杜绝这类误导性宣传。此外,这类表述还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添加剂有害”的错误认知。实际上,食品添加剂只要符合标准就是安全的。上海新麦食品总经理董凡铭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国家出台新标准之前,一些食品企业也一直在推动“清洁标签”,比如配料表没有额外添加剂等,在产品质量上想办法做得更健康。新麦食品目前为一些国际奢侈品牌提供食品代工,同时也推出自有的月饼、曲奇等产品。董凡铭表示,新标准确实有利于食品行业整体良性发展,不然市面上会出现很多打擦边球的产品,“比如宣称零蔗糖,却添加很多果葡糖浆(一种由玉米淀粉加工制成的甜味剂,主要成分为葡萄糖和果糖——编者注),这样更不健康。”他表示,新麦此前一直在打造“零添加”食品,新标准颁布后,将拿掉类似的卖点。企业转型升级的窗口期“现在我会关注食品包装上的配料表和营养表,但是配料表中很多化合物的名称比如硬脂酸镁,很难理解。”健身爱好者小王向记者表达了他对食品标签的一些疑惑。消费者如何更好地看懂食品标签?吴晓蒙表示,首先消费者要了解食品标签的编制规则,如各种配料是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以质量计)的递减顺序排列的,通过配料表就可以了解该产品的主要成分。“消费者期望的是一个人人都能够读得懂的配料表。”近年来国际上有一个逐渐流行的概念——“清洁标签”,指食品采用简单、简短的成分表,原料越简单、消费者越耳熟能详越好。朱毅也表示,她倾向于选择成分简单、配料表短,且天然成分占比高的产品。例如,购买酱油时,优先选择无防腐剂产品,如果含防腐剂,要选更高级一些的山梨酸钾,而不是苯甲酸钠。朱毅还关注到,有机食品因限制添加剂和农药使用,成为消费者更高阶的选择,但她认为国内有机市场面临价格高等问题,且存在“假有机”乱象。她希望行业能加强监管、增加透明度,真正推动有机食品的普及。吴晓蒙进一步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根据新标准,企业将有两年的过渡期进行调整。虽然标准刚发布,但此前已历经多轮征求意见过程,食品企业和学术界都积极参与并达成共识。实际上,许多企业提前启动了标签升级工作。目前市场上已能看到部分产品率先按照新规要求,在标签中明确标注糖和饱和脂肪(酸)含量等信息。预计在未来两年,消费者将逐步看到更多企业完成标签更新。朱毅表示,两年缓冲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这将倒逼企业升级迭代,通过配方改良、工艺升级替代不合规成分。此外,企业要合规先行,严格审查标签、清理库存,避免擦边宣传,重建消费者信任。“唯有扎实提升产品力,把压力转化成品牌打造的机遇,才能在新规下赢得市场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