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fh1ReZVvH health.huanqiu.comarticle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十条”发布/e3pmt7dq2/frev30n6u本报记者 李祺瑶昨天,《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身心健康二十条”)发布,首次将提升学生体魄和心理素质一体规划。市教委表示,本市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资源,打造学生健康成长全方位支持环境。为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运动内驱力,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小学依据学生年龄、性别等特点,打破体育课传统框架开设课程。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全员体育提升心理韧性该文件从聚焦五育融合、学校主导、家庭育人、社会参与、组织保障5大部分明确20项具体措施,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身心健康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身心健康二十条”提出,突出全员美育实践,深化劳动教育“一校一清单”制度,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多渠道服务供给。市教委表示,强化五育融合,重点是使学生自身强,让每一“育”都作用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拥有未来成长需要的强健体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能够从容面对未来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市教委介绍,将结合本学期初发布的“体育八条”,发挥体育思政育人的重要作用,课内、课间、课后服务一体化设计,重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运动内驱力。一些具体举措被写入文件,包括体育课“能出汗”,各学校或集团校每年春秋季分别举办1次体育节或运动会,组织开展师生全员参与的跑步活动,大力发展青少年“三大球”,开展“班级赛”等全员体育比赛活动,提升学生心理韧性、抗挫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合作与对抗中实现身体和心理同步成长。成长档案提供精准支持市教委将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全面记录学生身心发展、学业表现、兴趣特长、成长历程、师生互动、家校沟通等情况,加强学生发展情况跟踪分析,定期向家长反馈,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将试点设立“成长导师”,结合成长档案,为需要引导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各类学习小组、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学伴”等互助机制将落地,鼓励每名学生至少参加1个兴趣小组或社团,在不同群体合作中学习沟通技巧。各校将建立“师生对话日”“心灵信箱”“午餐面对面”等沟通机制,鼓励教师成为学生的“大朋友”;在公共区域布置心理角、互动墙、减压装置等,打造“心灵加油站”。同时,市教委将引导学校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切实减轻教师的非教育教学负担。目前,本市已启动中小学全员教师身心健康教育实训,针对校领导、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4类不同群体设计培训课程,计划3年内实现市、区、校三级培训全覆盖,提高教师健康素养和服务学生身心健康的能力。新型家长会将落地家校社将携手形成合力,共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市教委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倾听一刻钟,活动一小时”,参加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增加陪伴时间,提高陪伴质量。各校将推动“家长会、家长课、家访行”有效落地,开好不同学段的新型家长会,增设身心健康和体育运动专题讲座,多渠道赋能家庭教育;落实落细家访制度,对特殊家庭、行为异常、情绪突变、学业困难、社交障碍、生活变故6类情况做到“必访”。家长学校建好同时,本市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家庭教育智能体。各校将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开展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等,重点关注和预防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影响学生健康的问题。本市还将加大心理、学校卫生等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为中小学配齐配强专职心理教师、校医和保健教师;定期组织专职心理教师到专业医疗机构研修实践;加强区级和学校心理辅导机构标准化建设。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将发挥力量,推动相关科研成果转化应用。1747187057100责编:姚倩北京日报1747187057100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d996aa8bc5ef4410a7acff283f0b14e0.jpg{"email":"yaoqian@huanqiu.com","name":"姚倩"}
本报记者 李祺瑶昨天,《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身心健康二十条”)发布,首次将提升学生体魄和心理素质一体规划。市教委表示,本市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资源,打造学生健康成长全方位支持环境。为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运动内驱力,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小学依据学生年龄、性别等特点,打破体育课传统框架开设课程。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全员体育提升心理韧性该文件从聚焦五育融合、学校主导、家庭育人、社会参与、组织保障5大部分明确20项具体措施,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身心健康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身心健康二十条”提出,突出全员美育实践,深化劳动教育“一校一清单”制度,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多渠道服务供给。市教委表示,强化五育融合,重点是使学生自身强,让每一“育”都作用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拥有未来成长需要的强健体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能够从容面对未来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市教委介绍,将结合本学期初发布的“体育八条”,发挥体育思政育人的重要作用,课内、课间、课后服务一体化设计,重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运动内驱力。一些具体举措被写入文件,包括体育课“能出汗”,各学校或集团校每年春秋季分别举办1次体育节或运动会,组织开展师生全员参与的跑步活动,大力发展青少年“三大球”,开展“班级赛”等全员体育比赛活动,提升学生心理韧性、抗挫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合作与对抗中实现身体和心理同步成长。成长档案提供精准支持市教委将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全面记录学生身心发展、学业表现、兴趣特长、成长历程、师生互动、家校沟通等情况,加强学生发展情况跟踪分析,定期向家长反馈,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将试点设立“成长导师”,结合成长档案,为需要引导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各类学习小组、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学伴”等互助机制将落地,鼓励每名学生至少参加1个兴趣小组或社团,在不同群体合作中学习沟通技巧。各校将建立“师生对话日”“心灵信箱”“午餐面对面”等沟通机制,鼓励教师成为学生的“大朋友”;在公共区域布置心理角、互动墙、减压装置等,打造“心灵加油站”。同时,市教委将引导学校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切实减轻教师的非教育教学负担。目前,本市已启动中小学全员教师身心健康教育实训,针对校领导、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4类不同群体设计培训课程,计划3年内实现市、区、校三级培训全覆盖,提高教师健康素养和服务学生身心健康的能力。新型家长会将落地家校社将携手形成合力,共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市教委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倾听一刻钟,活动一小时”,参加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增加陪伴时间,提高陪伴质量。各校将推动“家长会、家长课、家访行”有效落地,开好不同学段的新型家长会,增设身心健康和体育运动专题讲座,多渠道赋能家庭教育;落实落细家访制度,对特殊家庭、行为异常、情绪突变、学业困难、社交障碍、生活变故6类情况做到“必访”。家长学校建好同时,本市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家庭教育智能体。各校将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开展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等,重点关注和预防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影响学生健康的问题。本市还将加大心理、学校卫生等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为中小学配齐配强专职心理教师、校医和保健教师;定期组织专职心理教师到专业医疗机构研修实践;加强区级和学校心理辅导机构标准化建设。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将发挥力量,推动相关科研成果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