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xb9SNmNCz health.huanqiu.comarticle故事里的心理学丨专制型家庭教育的九大副作用/e3pmt7dq2/frev30n6u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自我决定理论”中指出,人类有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掌控感和选择权)、胜任感(感到自己有能力)、归属感(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每个人天生具备自我成长、自我整合、自我完善的内部驱动力,但如果这个过程遭遇外界阻碍、破坏或撕裂,就可能酿成心理问题,尤其是当一个孩子遭遇专制型家长,其成长之路将问题丛生甚至以悲剧为终。故事1:“魔兽”小说与很多男同学一样,五年级男孩津津也喜欢玩网络游戏,他喜欢一款名为魔兽的游戏,尽管如此,他最擅长的并非游戏竞技,而是文字,受游戏情节启发,津津开始写网络小说,写满了一个又一个作业本。有一次爸爸陪着写作业,偶然发现了那些作业本,读了几段便怒容满面:“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是网络害的!”他取来金属脸盆,把那些本子付之一炬:“你小子再去网吧,看老子不打断你的腿!”爸爸还把这事告知班主任:“我儿子上网乱写小说,请您务必帮我管好他,不能再去网吧玩。”双方建立了一个联系本,班主任把每天津津离校的时间写上,回家爸爸一核对便知孩子是否去网吧。 此后,放学时老师每每单独给津津写时间,同学看在眼里。有一次周五下课,几个调皮的男生嘲笑说:乖孙子、好儿子赶紧回家吧,奶奶和爸爸等着你回家,赶紧报到去呀。”津津有些生气:“你们太过分了!”“那你有种的话,敢和我们一起去网吧吗?敢吗?”“走就走!”直到晚上八点,津津才从网吧出来。这是首次破戒,忐忑不安到家后,爸爸在看电视,津津悄悄从沙发后面进屋,饭也没敢吃,就躺下假装睡觉,由于明天周六学校加课半天,津津觉得我都睡下了,爸爸再打人就不合适了。终于躲过了一晚。第二天,趁着爸爸还没起床,津津早早起来匆匆往外走。这个早上又躲过去了,可后面呢?爸爸一旦追问,怎么办?千斤巨石压心,津津万般无奈。10点钟,警察敲门告知:津津坠楼。爸爸起初坚决不信,可随后的监控视频显示:孩子7点出门进电梯,下楼去学校?向上到楼顶?犹豫了2分钟之后,他按下了21——顶层。悲剧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爸爸并不懂得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反而归因于外界,起诉网吧和游戏开发商。在学校的遗物中,也有一摞作业本,上面写着一部小说《守望者传》:本故事纯属虚构,改编自魔兽争霸,第一章《前传》开头就写:我就是个垃圾,塞纳不理我了,宙斯也看不起我,我就是个垃圾……有心理专家指出:从小说开头语句来看,津津被管起来之后,陷入了沮丧、自责、自卑、羞愧、无助、无望。如果爸爸发现儿子写小说,用心读一读,挑选精彩片段念出来,然后说:“写得有模有样,儿子你很棒,如果真喜欢写作,以后当个作家也不错,老爸支持你,给你买相关书籍或者请指导老师。”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避免悲剧,还很有可能成就一位网络写作高手。遗憾的是,现实没有如果。故事2:答题卡上的遗书“等你们看到这张纸的时候,我应该已经离开了,我终于可以逃离那解不出的数学、看不懂的物理、一提起就令我胆战心惊的大小老试……记得小小的我被(爸爸)你扛坐在肩头,随你走路的节奏而上下晃动,也记得放学后我们一起去逛沃尔玛,买下那个我最喜欢的粉色台灯,可那无忧无虑的幸福日子,都流水般逝去了。我上初中后,你像是换了一个人,每次得知我考得差,你的样子实在太可怕。幸运地踏入二中(高中),一个全新的开始,一段艰险的征途,运动会、海棠节、友好的同学、真心沟通的老师,二中的一切都很好,真的,要是考试少一点就更好了,其实考试也还行,至少还能喘口气休息会儿,只是,我希望不要出分数。也许因为考得差,本就心虚,从学校到家的车程,我一直等候着你发落,但你一言不发,只是站在电梯门前问我要不要报数学班,好像还挺正常的,但我受不了你事无巨细的关心,关心我大大小小考试的成绩,受不了你和亲戚朋友的聊天记录里充斥着我的成绩,却又怕我发现而偷偷删除。好像我应该理解你,因为你们的聊天从来不离孩子的成绩,可我是一个心理素质极差、抗压能力极差的人,你是知道的,我们之间爆发的无数争吵,都离不开两个字:成绩。对不起,我终究还是没能做好自己,我们都成为不了彼此心目中的完美。我努力同周围人做着告别,感谢他们和你们给我最后的陪件……”高三女生小慧,在答题卡上写下这封字迹工整的遗书后,永远离开了。这写文字,与其说是告别,不如说是呼救。她仿佛在等着父母说:“孩子,你已经很努力了,你可以不用那么好”。遗憾的是,这份期待没能及时等到回应。故事3:出家的“数学天才”宇宇被被很多人誉为数学天才,他曾获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满分金牌,保送到北京某名牌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时,获得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在父母的人生规划里,麻省理工是他的人生下一站。然而,让所有人震惊的是,他突然到寺庙出家遁入空门。宇宇的父亲是中学物理老师,曾培养出多名全国物理竞赛金牌得主,妈妈是工程师,父母对他管教极严、期待极高。宇宇从小就是乖孩子,性格内向、懂事听话,两耳不闻窗外事,朝夕读书为作伴。他很少参加户外运动,体弱瘦小,高中前几乎没朋友,生活轨迹极为单一。学校组织看电影,他借着电影的微光看复习卷。节假日,母亲禁止他外出游玩,只许在家中学习。数学竞赛备考期间,母亲专门在校外租房陪读。宇宇妥协、服从、付出、压抑、牺牲……出家之前,他完完全全活出了父母心中的理想样子。可是,他的内心世界谁能懂?何为专制型家长?所谓过犹不及,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期待过高、要求过多、控制过严、管制过度,过分强调服从,惯于使用专断权力,动辄动用惩罚手段,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却无视孩子的真实内心感受。在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下,孩子的学业可能优异,但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压制就有反弹,面对专制型父母,年幼弱小的孩子往往无法正面反抗,容易采取“刀刃向内”的方式,通过各种病症或者自伤自残甚至毁灭自己,来表达愤懑与抗争,也有一部分孩子到了青春期,采取“刀刃向外”的方式,做出令人痛惜的极端行为……当然,事情并不绝对,有一些孩子,在早日脱离父母控制的动力驱使下,通过努力考学到外地生活,艰难实现自我成长。有心理学家提到两种养育模式:木匠型和园丁型。木匠型父母根据自己的计划、按照明确的模样,对孩子精雕细刻,试图把他们塑造成特定的产品。然而,任何人都不可能预知孩子将来面临何种挑战,死板固化只会让孩子无法适应未来变化。专制型家长与此类似。园丁型父母着眼于打造一座花园,提供肥沃的土壤、稳定的涵养、适度的采光,营造健康多样的生态,能够适应多变的天气和不同的季节,让各种花朵各美其美舒展绽放,从而创造无限可能。专制型家庭教育的九大副作用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过:“孩子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控制。过度控制会让他们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过度控制的专制型育儿方式,会产生九大副作用:第一,孩子容易缺乏自信甚至贬低自己。一位妈妈陪6岁的女儿画画,女儿画完一条小蛇后突然皱眉,嘴里嘟囔着:“不行不行,一点都不像蛇,我画得太差劲了!”她拿起橡皮,把画作擦得乱七八糟,泪眼婆娑:“我真笨,画都画不好。”原来这位妈妈总是对孩子高标准高期待,总是指出绘画不足和改进空间,导致孩子怀疑自己,无法正确看待自己,小小的心灵背上了沉重包袱。第二,孩子容易缺乏主见。邻居家三年级的儿子浩浩,小组讨论时,总是不敢发表意见,等其他同学发言完毕,他才会小心地附和。老师注意到这个细节后与家长做了沟通。爸爸耐心追问浩浩:“讨论时你自己没想法吗?”浩浩说:“我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我怕大家不同意。”爸爸反思自己:平时在家对儿子要求太严,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孩子,很少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第三,孩子容易抵触竞争逃避挑战。朋友家的女儿悠悠,学习成绩很好,老师鼓励她参加数学竞赛,她却哭着说不想去。原来,这位朋友平时对女儿要求极高,每次成绩稍有退步就严加批评,导致悠悠总害怕达不到妈妈的期望,担心又惹来一顿猛批,时间一长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并且下意识地逃避竞争。第四,孩子容易情绪不稳。同事家的8岁男孩强强,新来的保姆只是不小心把他放在书桌上的拼合玩具弄倒了,就大发雷霆哭闹不止,让保姆又惊讶又尴尬。原来,这位同事平时对孩子生活和学习管得非常细致,小到玩具摆放,大到学习计划,都得严格按要求来。长期的过度控制与高压,让强强的情绪过于脆弱,一点微小的变动就可能让他情绪崩溃。第五,孩子容易社交退缩。小区里的7岁女孩可可,每天放学后,别的孩子都在空地上三五成群做游戏,可她却总是独坐一旁很少参与,偶有小朋友热情邀请,她也犹犹豫豫予以拒绝。原来,妈妈总担心可可在外面被欺负或者交友不良,对她的社交有诸多限制,比如规定只能和学习好的同学玩,放学后也不能到同学家里玩。太多限制让可可胆小怯懦,对社交产生恐惧和逃避心理。第六,孩子拒绝跟父母说心里话。校园是孩子们最关键的社交场所,一些人际摩擦甚至冲突在所难免,孩子受了委屈或者被欺负,通常以父母为最大倚靠,父母及时指导或帮助便可化解问题,但有些父母不问事情原委,只会粗暴呵斥:“人家咋就欺负你、不欺负别人呢?”说了只会挨批甚至挨打,还不如不说,从此孩子会在内心深处与父母疏远,不再诉说心里话。第七,到了青春期更容易走极端。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中要探索自我边界、建立自我认同,如果约束过多保护过度,他们就可能采取更极端更激烈更具有破坏性的方式,通过反叛对抗无力感找到力量感。有时候,大人眼中的“反社会行为”,在孩子眼中,不过是向往自由天空的鸟儿发起的“越狱”行动罢了。第八,会让孩子失去内心的快乐源泉。有些父母为孩子考上名牌大学而自豪,却唯独没有问一问孩子是否快乐。强迫接受各种安排的孩子,内心其实缺乏对学习的真正热情,强迫自己学习只是为了获得表扬,仿佛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求得家长老师们的开心,心中的“内在小孩”被忽略被压抑,长期得不到发育,也就无法获得最为原始的快乐,内心空虚进而空心化,衍生出无力感和无意义感。有些孩子到了大学,终于脱离了父母的掌控,就通过游戏对抗虚无感,由于从来没有获得过自主权,也就没有习得自控力,很容易游戏上瘾,进而挂科甚至发展到休学、退学。第九,孩子成年后会缺乏领导力。如果从小到大都是乖孩子,习惯服从和执行别人的指令,就会失去自我效能感,参加工作后容易延续先前模式,遇到提拔的机会,就会没经验没信心内心发慌,总担心自己无法胜任领导角色。总之,以爱之名对孩子搞专制与操控,就如同镣铐与囚笼,会让孩子饱受煎熬、充满窒息、迷失自我,会扼杀他们的梦想,甚至毁掉那些原本可以灵动精彩的人生。除了专制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还有忽视型和溺爱型,我们在《故事里的心理学丨忽视型与溺爱型育儿会结出什么毒果?》一文中展开详述。而最佳模式是权威型,也就是在管制与爱之间求得一种平衡。(文/张加军)17555062092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青云环球网175550620920011[]{"email":"liqingyun@huanqiu.com","name":"李青云"}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自我决定理论”中指出,人类有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掌控感和选择权)、胜任感(感到自己有能力)、归属感(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每个人天生具备自我成长、自我整合、自我完善的内部驱动力,但如果这个过程遭遇外界阻碍、破坏或撕裂,就可能酿成心理问题,尤其是当一个孩子遭遇专制型家长,其成长之路将问题丛生甚至以悲剧为终。故事1:“魔兽”小说与很多男同学一样,五年级男孩津津也喜欢玩网络游戏,他喜欢一款名为魔兽的游戏,尽管如此,他最擅长的并非游戏竞技,而是文字,受游戏情节启发,津津开始写网络小说,写满了一个又一个作业本。有一次爸爸陪着写作业,偶然发现了那些作业本,读了几段便怒容满面:“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是网络害的!”他取来金属脸盆,把那些本子付之一炬:“你小子再去网吧,看老子不打断你的腿!”爸爸还把这事告知班主任:“我儿子上网乱写小说,请您务必帮我管好他,不能再去网吧玩。”双方建立了一个联系本,班主任把每天津津离校的时间写上,回家爸爸一核对便知孩子是否去网吧。 此后,放学时老师每每单独给津津写时间,同学看在眼里。有一次周五下课,几个调皮的男生嘲笑说:乖孙子、好儿子赶紧回家吧,奶奶和爸爸等着你回家,赶紧报到去呀。”津津有些生气:“你们太过分了!”“那你有种的话,敢和我们一起去网吧吗?敢吗?”“走就走!”直到晚上八点,津津才从网吧出来。这是首次破戒,忐忑不安到家后,爸爸在看电视,津津悄悄从沙发后面进屋,饭也没敢吃,就躺下假装睡觉,由于明天周六学校加课半天,津津觉得我都睡下了,爸爸再打人就不合适了。终于躲过了一晚。第二天,趁着爸爸还没起床,津津早早起来匆匆往外走。这个早上又躲过去了,可后面呢?爸爸一旦追问,怎么办?千斤巨石压心,津津万般无奈。10点钟,警察敲门告知:津津坠楼。爸爸起初坚决不信,可随后的监控视频显示:孩子7点出门进电梯,下楼去学校?向上到楼顶?犹豫了2分钟之后,他按下了21——顶层。悲剧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爸爸并不懂得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反而归因于外界,起诉网吧和游戏开发商。在学校的遗物中,也有一摞作业本,上面写着一部小说《守望者传》:本故事纯属虚构,改编自魔兽争霸,第一章《前传》开头就写:我就是个垃圾,塞纳不理我了,宙斯也看不起我,我就是个垃圾……有心理专家指出:从小说开头语句来看,津津被管起来之后,陷入了沮丧、自责、自卑、羞愧、无助、无望。如果爸爸发现儿子写小说,用心读一读,挑选精彩片段念出来,然后说:“写得有模有样,儿子你很棒,如果真喜欢写作,以后当个作家也不错,老爸支持你,给你买相关书籍或者请指导老师。”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避免悲剧,还很有可能成就一位网络写作高手。遗憾的是,现实没有如果。故事2:答题卡上的遗书“等你们看到这张纸的时候,我应该已经离开了,我终于可以逃离那解不出的数学、看不懂的物理、一提起就令我胆战心惊的大小老试……记得小小的我被(爸爸)你扛坐在肩头,随你走路的节奏而上下晃动,也记得放学后我们一起去逛沃尔玛,买下那个我最喜欢的粉色台灯,可那无忧无虑的幸福日子,都流水般逝去了。我上初中后,你像是换了一个人,每次得知我考得差,你的样子实在太可怕。幸运地踏入二中(高中),一个全新的开始,一段艰险的征途,运动会、海棠节、友好的同学、真心沟通的老师,二中的一切都很好,真的,要是考试少一点就更好了,其实考试也还行,至少还能喘口气休息会儿,只是,我希望不要出分数。也许因为考得差,本就心虚,从学校到家的车程,我一直等候着你发落,但你一言不发,只是站在电梯门前问我要不要报数学班,好像还挺正常的,但我受不了你事无巨细的关心,关心我大大小小考试的成绩,受不了你和亲戚朋友的聊天记录里充斥着我的成绩,却又怕我发现而偷偷删除。好像我应该理解你,因为你们的聊天从来不离孩子的成绩,可我是一个心理素质极差、抗压能力极差的人,你是知道的,我们之间爆发的无数争吵,都离不开两个字:成绩。对不起,我终究还是没能做好自己,我们都成为不了彼此心目中的完美。我努力同周围人做着告别,感谢他们和你们给我最后的陪件……”高三女生小慧,在答题卡上写下这封字迹工整的遗书后,永远离开了。这写文字,与其说是告别,不如说是呼救。她仿佛在等着父母说:“孩子,你已经很努力了,你可以不用那么好”。遗憾的是,这份期待没能及时等到回应。故事3:出家的“数学天才”宇宇被被很多人誉为数学天才,他曾获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满分金牌,保送到北京某名牌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时,获得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在父母的人生规划里,麻省理工是他的人生下一站。然而,让所有人震惊的是,他突然到寺庙出家遁入空门。宇宇的父亲是中学物理老师,曾培养出多名全国物理竞赛金牌得主,妈妈是工程师,父母对他管教极严、期待极高。宇宇从小就是乖孩子,性格内向、懂事听话,两耳不闻窗外事,朝夕读书为作伴。他很少参加户外运动,体弱瘦小,高中前几乎没朋友,生活轨迹极为单一。学校组织看电影,他借着电影的微光看复习卷。节假日,母亲禁止他外出游玩,只许在家中学习。数学竞赛备考期间,母亲专门在校外租房陪读。宇宇妥协、服从、付出、压抑、牺牲……出家之前,他完完全全活出了父母心中的理想样子。可是,他的内心世界谁能懂?何为专制型家长?所谓过犹不及,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期待过高、要求过多、控制过严、管制过度,过分强调服从,惯于使用专断权力,动辄动用惩罚手段,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却无视孩子的真实内心感受。在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下,孩子的学业可能优异,但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压制就有反弹,面对专制型父母,年幼弱小的孩子往往无法正面反抗,容易采取“刀刃向内”的方式,通过各种病症或者自伤自残甚至毁灭自己,来表达愤懑与抗争,也有一部分孩子到了青春期,采取“刀刃向外”的方式,做出令人痛惜的极端行为……当然,事情并不绝对,有一些孩子,在早日脱离父母控制的动力驱使下,通过努力考学到外地生活,艰难实现自我成长。有心理学家提到两种养育模式:木匠型和园丁型。木匠型父母根据自己的计划、按照明确的模样,对孩子精雕细刻,试图把他们塑造成特定的产品。然而,任何人都不可能预知孩子将来面临何种挑战,死板固化只会让孩子无法适应未来变化。专制型家长与此类似。园丁型父母着眼于打造一座花园,提供肥沃的土壤、稳定的涵养、适度的采光,营造健康多样的生态,能够适应多变的天气和不同的季节,让各种花朵各美其美舒展绽放,从而创造无限可能。专制型家庭教育的九大副作用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过:“孩子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控制。过度控制会让他们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过度控制的专制型育儿方式,会产生九大副作用:第一,孩子容易缺乏自信甚至贬低自己。一位妈妈陪6岁的女儿画画,女儿画完一条小蛇后突然皱眉,嘴里嘟囔着:“不行不行,一点都不像蛇,我画得太差劲了!”她拿起橡皮,把画作擦得乱七八糟,泪眼婆娑:“我真笨,画都画不好。”原来这位妈妈总是对孩子高标准高期待,总是指出绘画不足和改进空间,导致孩子怀疑自己,无法正确看待自己,小小的心灵背上了沉重包袱。第二,孩子容易缺乏主见。邻居家三年级的儿子浩浩,小组讨论时,总是不敢发表意见,等其他同学发言完毕,他才会小心地附和。老师注意到这个细节后与家长做了沟通。爸爸耐心追问浩浩:“讨论时你自己没想法吗?”浩浩说:“我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我怕大家不同意。”爸爸反思自己:平时在家对儿子要求太严,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孩子,很少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第三,孩子容易抵触竞争逃避挑战。朋友家的女儿悠悠,学习成绩很好,老师鼓励她参加数学竞赛,她却哭着说不想去。原来,这位朋友平时对女儿要求极高,每次成绩稍有退步就严加批评,导致悠悠总害怕达不到妈妈的期望,担心又惹来一顿猛批,时间一长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并且下意识地逃避竞争。第四,孩子容易情绪不稳。同事家的8岁男孩强强,新来的保姆只是不小心把他放在书桌上的拼合玩具弄倒了,就大发雷霆哭闹不止,让保姆又惊讶又尴尬。原来,这位同事平时对孩子生活和学习管得非常细致,小到玩具摆放,大到学习计划,都得严格按要求来。长期的过度控制与高压,让强强的情绪过于脆弱,一点微小的变动就可能让他情绪崩溃。第五,孩子容易社交退缩。小区里的7岁女孩可可,每天放学后,别的孩子都在空地上三五成群做游戏,可她却总是独坐一旁很少参与,偶有小朋友热情邀请,她也犹犹豫豫予以拒绝。原来,妈妈总担心可可在外面被欺负或者交友不良,对她的社交有诸多限制,比如规定只能和学习好的同学玩,放学后也不能到同学家里玩。太多限制让可可胆小怯懦,对社交产生恐惧和逃避心理。第六,孩子拒绝跟父母说心里话。校园是孩子们最关键的社交场所,一些人际摩擦甚至冲突在所难免,孩子受了委屈或者被欺负,通常以父母为最大倚靠,父母及时指导或帮助便可化解问题,但有些父母不问事情原委,只会粗暴呵斥:“人家咋就欺负你、不欺负别人呢?”说了只会挨批甚至挨打,还不如不说,从此孩子会在内心深处与父母疏远,不再诉说心里话。第七,到了青春期更容易走极端。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中要探索自我边界、建立自我认同,如果约束过多保护过度,他们就可能采取更极端更激烈更具有破坏性的方式,通过反叛对抗无力感找到力量感。有时候,大人眼中的“反社会行为”,在孩子眼中,不过是向往自由天空的鸟儿发起的“越狱”行动罢了。第八,会让孩子失去内心的快乐源泉。有些父母为孩子考上名牌大学而自豪,却唯独没有问一问孩子是否快乐。强迫接受各种安排的孩子,内心其实缺乏对学习的真正热情,强迫自己学习只是为了获得表扬,仿佛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求得家长老师们的开心,心中的“内在小孩”被忽略被压抑,长期得不到发育,也就无法获得最为原始的快乐,内心空虚进而空心化,衍生出无力感和无意义感。有些孩子到了大学,终于脱离了父母的掌控,就通过游戏对抗虚无感,由于从来没有获得过自主权,也就没有习得自控力,很容易游戏上瘾,进而挂科甚至发展到休学、退学。第九,孩子成年后会缺乏领导力。如果从小到大都是乖孩子,习惯服从和执行别人的指令,就会失去自我效能感,参加工作后容易延续先前模式,遇到提拔的机会,就会没经验没信心内心发慌,总担心自己无法胜任领导角色。总之,以爱之名对孩子搞专制与操控,就如同镣铐与囚笼,会让孩子饱受煎熬、充满窒息、迷失自我,会扼杀他们的梦想,甚至毁掉那些原本可以灵动精彩的人生。除了专制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还有忽视型和溺爱型,我们在《故事里的心理学丨忽视型与溺爱型育儿会结出什么毒果?》一文中展开详述。而最佳模式是权威型,也就是在管制与爱之间求得一种平衡。(文/张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