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42ApUDki2 health.huanqiu.comarticle山东“折叠男孩”姜延琛即将重返大学校园/e3pmt7dq2/e3pmt904n原标题:趴着高考的“折叠男孩”将重返大学,曾被专家断言“活不过13岁”曾因反向折叠180度被医生断言 “活不过13岁”,趴在瑜伽垫上完成高考的山东男孩姜延琛,在历经4次高风险手术后,目前已能“躺平”。今天(8月26日)出院的他,即将重返大学校园。“折叠男孩”打开了 “折叠人生”,重获新生。曾被专家断言“活不过13岁”在姜延琛两岁时,身体出现异常——走路脚后跟不着地、无法自主蹲下,被确诊为跟腱挛缩后接受了跟腱延长术。原以为这只是成长路上的小插曲,更艰难的考验却悄然袭来。起初,他后仰的头还能被人轻轻扶正,后来脖子逐渐发硬;初三时,脖子折叠贴到后背;再往后,身体逐渐成了 “Z形” 畸形,头和脊柱之间仅有一只手厚度的间隙。母亲于梅英在此期间带着他奔波于各大医院,得到的却是令人绝望的答案—— 一种罕见的先天肌肉病,病因不明,更无从谈起治疗方案。姜延琛成了国内乃至世界首例 “反向折叠” 患者,甚至有专家断言他活不过13岁,这无疑给了他 “死刑” 般的判决。虽病情持续恶化,姜延琛却未向命运低头,努力适应身体变化,自己完成穿衣、刷牙等日常动作;学习上更是从未放弃,其他同学端坐听课,他便跪坐在椅子上,不断调整姿势才能看清前方的黑板。于梅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每天在家与学校间往返数趟,接送儿子上学、回家吃饭;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也伸出援手,每天安排两名同学轮流接送他上下楼,日复一日从未间断。就这样,姜延琛 “折叠” 着读完了高中。2022年,他趴在瑜伽垫上完成高考,以超出山东二本分数线近60分的成绩被德州学院录取。2023年5月,姜延琛因畸形导致呼吸困难,被诊断为脊柱反向折叠严重畸形,由基因突变引发的罕见性先天肌肉营养不良,在全世界都属首例。世界首例反向折叠人矫正手术完成事实上,作为国内极重度脊柱畸形治疗领域权威专家、“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梁益建早已通过媒体关注到姜延琛的励志故事。梁益建回忆,2024年第一次见到姜延琛时,病情已岌岌可危:极重度脊柱反向折叠导致胸腔、腹腔极度狭窄,脏器被挤压在狭小空间;二型呼吸衰竭让他血液中氧气含量远低于正常标准,二氧化碳严重潴留,随时可能因血液酸化引发脑水肿、昏迷。梁益建向家属坦承:“不手术,很可能致命;做手术,风险极高但有希望,这是两种完全相反的选择。”梁益建在极重度脊柱侧弯矫正领域经验丰富,积累了大量病例,主刀极重度畸形手术超5000例,在他团队里有类似病例的治疗经验,成功的案例也让姜延琛看到了希望。这场手术的难度远超常规脊柱矫形,根源在于脊柱反向折叠的特殊性。与常见 “驼背”(正向折叠)不同,反向折叠患者的脊柱向反方向弯曲、拉长,胸腔薄如纸,肋骨无法膨胀,膈肌因胸腹腔高压难以下降。“从肚子上摸甚至能摸到主动脉,胸腔腹腔的整个前后径都很短,呼吸空间极度狭小,引起了呼吸衰竭。”梁益建说。且姜延琛的肺功能仅为正常人的20%,还伴有重度骨质疏松,骨质甚至达不到60岁女性的水平,这些都为手术增加了难度。手术中还需考虑麻醉、呼吸障碍、大出血、瘫痪、循环衰竭等危急情况的紧急预案。“就像在深井里操作,周围全是重要结构。”梁益建这样描述手术环境的严苛:脏器挤在狭长体腔内,腹腔高压使静脉血主要通过椎管内静脉丛回流,手术全程出血量较大,视野不清;脊髓被拉长变细,周围缠绕大量静脉丛,一旦损伤便意味着瘫痪;姜延琛既往手术导致颈椎解剖结构破坏,颈椎前后截断操作需精准避开椎动脉,毫米级偏差都可能致命。团队创新采用“反向截骨”方案,将拉长的脊柱矫正成类似“驼背”的状态以创造空间。从2024年12月4日的反向截骨矫形手术,到2025年2月19日的颈椎截骨矫形翻修手术,再到2025年4月17日的髋关节松解手术,直至2025年6月25日的胸椎段矫形手术,梁益建主任带领团队先后为姜延琛开展4次手术,矫正约170度,这也标志着成都京东方医院完成了世界首例反向折叠人矫正手术。“折叠男孩”即将重返校园自去年8月入院以来,姜延琛每天训练十多个动作,每个都需反复上百次,平均每天训练6小时,总时长约两千小时,超10万分钟。医院康复治疗师杨潇说,每当此时,不少重症患者会找理由放弃,但他从没退缩过。手术成功后,姜延琛将于8月26日出院返回山东老家。随着开学时间临近,他也即将重返他心心念念的校园,并已初步制定好考研计划。身体恢复后,他说自己还要到处走走看看,“去西安看‘心上熊’七仔。”(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红星新闻、封面新闻、人民日报)1756176261789责编:李青云羊城晚报1756189976898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b2208ef77dabf2ad085bd378b7bfe619.jpg{"email":"liqingyun@huanqiu.com","name":"李青云"}
原标题:趴着高考的“折叠男孩”将重返大学,曾被专家断言“活不过13岁”曾因反向折叠180度被医生断言 “活不过13岁”,趴在瑜伽垫上完成高考的山东男孩姜延琛,在历经4次高风险手术后,目前已能“躺平”。今天(8月26日)出院的他,即将重返大学校园。“折叠男孩”打开了 “折叠人生”,重获新生。曾被专家断言“活不过13岁”在姜延琛两岁时,身体出现异常——走路脚后跟不着地、无法自主蹲下,被确诊为跟腱挛缩后接受了跟腱延长术。原以为这只是成长路上的小插曲,更艰难的考验却悄然袭来。起初,他后仰的头还能被人轻轻扶正,后来脖子逐渐发硬;初三时,脖子折叠贴到后背;再往后,身体逐渐成了 “Z形” 畸形,头和脊柱之间仅有一只手厚度的间隙。母亲于梅英在此期间带着他奔波于各大医院,得到的却是令人绝望的答案—— 一种罕见的先天肌肉病,病因不明,更无从谈起治疗方案。姜延琛成了国内乃至世界首例 “反向折叠” 患者,甚至有专家断言他活不过13岁,这无疑给了他 “死刑” 般的判决。虽病情持续恶化,姜延琛却未向命运低头,努力适应身体变化,自己完成穿衣、刷牙等日常动作;学习上更是从未放弃,其他同学端坐听课,他便跪坐在椅子上,不断调整姿势才能看清前方的黑板。于梅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每天在家与学校间往返数趟,接送儿子上学、回家吃饭;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也伸出援手,每天安排两名同学轮流接送他上下楼,日复一日从未间断。就这样,姜延琛 “折叠” 着读完了高中。2022年,他趴在瑜伽垫上完成高考,以超出山东二本分数线近60分的成绩被德州学院录取。2023年5月,姜延琛因畸形导致呼吸困难,被诊断为脊柱反向折叠严重畸形,由基因突变引发的罕见性先天肌肉营养不良,在全世界都属首例。世界首例反向折叠人矫正手术完成事实上,作为国内极重度脊柱畸形治疗领域权威专家、“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梁益建早已通过媒体关注到姜延琛的励志故事。梁益建回忆,2024年第一次见到姜延琛时,病情已岌岌可危:极重度脊柱反向折叠导致胸腔、腹腔极度狭窄,脏器被挤压在狭小空间;二型呼吸衰竭让他血液中氧气含量远低于正常标准,二氧化碳严重潴留,随时可能因血液酸化引发脑水肿、昏迷。梁益建向家属坦承:“不手术,很可能致命;做手术,风险极高但有希望,这是两种完全相反的选择。”梁益建在极重度脊柱侧弯矫正领域经验丰富,积累了大量病例,主刀极重度畸形手术超5000例,在他团队里有类似病例的治疗经验,成功的案例也让姜延琛看到了希望。这场手术的难度远超常规脊柱矫形,根源在于脊柱反向折叠的特殊性。与常见 “驼背”(正向折叠)不同,反向折叠患者的脊柱向反方向弯曲、拉长,胸腔薄如纸,肋骨无法膨胀,膈肌因胸腹腔高压难以下降。“从肚子上摸甚至能摸到主动脉,胸腔腹腔的整个前后径都很短,呼吸空间极度狭小,引起了呼吸衰竭。”梁益建说。且姜延琛的肺功能仅为正常人的20%,还伴有重度骨质疏松,骨质甚至达不到60岁女性的水平,这些都为手术增加了难度。手术中还需考虑麻醉、呼吸障碍、大出血、瘫痪、循环衰竭等危急情况的紧急预案。“就像在深井里操作,周围全是重要结构。”梁益建这样描述手术环境的严苛:脏器挤在狭长体腔内,腹腔高压使静脉血主要通过椎管内静脉丛回流,手术全程出血量较大,视野不清;脊髓被拉长变细,周围缠绕大量静脉丛,一旦损伤便意味着瘫痪;姜延琛既往手术导致颈椎解剖结构破坏,颈椎前后截断操作需精准避开椎动脉,毫米级偏差都可能致命。团队创新采用“反向截骨”方案,将拉长的脊柱矫正成类似“驼背”的状态以创造空间。从2024年12月4日的反向截骨矫形手术,到2025年2月19日的颈椎截骨矫形翻修手术,再到2025年4月17日的髋关节松解手术,直至2025年6月25日的胸椎段矫形手术,梁益建主任带领团队先后为姜延琛开展4次手术,矫正约170度,这也标志着成都京东方医院完成了世界首例反向折叠人矫正手术。“折叠男孩”即将重返校园自去年8月入院以来,姜延琛每天训练十多个动作,每个都需反复上百次,平均每天训练6小时,总时长约两千小时,超10万分钟。医院康复治疗师杨潇说,每当此时,不少重症患者会找理由放弃,但他从没退缩过。手术成功后,姜延琛将于8月26日出院返回山东老家。随着开学时间临近,他也即将重返他心心念念的校园,并已初步制定好考研计划。身体恢复后,他说自己还要到处走走看看,“去西安看‘心上熊’七仔。”(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红星新闻、封面新闻、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