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WBrDRVnrf health.huanqiu.comarticle引导农业创新与健康管理双向奔赴/e3pmt7dq2/e3pmt904n◎本报记者 张佳星我国“疾病谱”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9年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8.5%。“很多慢性病是吃出来的,‘吃错了饭’导致不少慢性病高发,‘主动健康’的核心引擎在于医学、农学与食品科学的深度融合。”在日前召开的第794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陈君石表示,健康干预的重心要“前移”——从医院病床转至社区餐桌、农田源头,通过“医农融合”进一步满足人口医学和营养学的健康需求。“打通医学、农学、食品科学的学科壁垒,才能构建起以健康需求为导向的农业医疗协同体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说,这一体系中营养导向、绿色发展等方面均需科技支撑,例如,把营养品质改善纳入部分新品种培育的指标中,加快创新应用营养保留和富集技术等,都是以科技创新提升营养食品的供给比例。纲要指引,推动融合发展“四步走”“几十年来,我国居民已经实现了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两步转变,但隐形饥饿与慢性病高发并存,意味着当前实现‘吃得好’目标之后,营养均衡问题仍很突出。”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田见晖表示,要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农业发展应转变“重产量、轻营养”的生产模式,助力医农融合继续完成“吃得健康”“促进健康”两步走。 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当前存在优质食物供给和消费不足、居民合理膳食习惯尚未养成、营养过剩与不足并存等问题。数据统计显示,即便是在广东等沿海地区,居民水产品消费量仅为每人每天50克,内陆地区的鱼类等优质蛋白摄入量更是严重不足。对此,纲要明确了增加优质蛋白质食物、富含膳食纤维食物供给和消费,加快营养型食物研发和加工等六项重点任务。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朱蓓薇表示,海洋生物是食品、蛋白质和药品原料的重要来源,富含生物活性多肽、功能性油脂、多糖、维生素与矿物质等健康营养功能因子。用好“蓝色粮仓”,是加快健康中国进程的重要途径。纲要指出,要发展鱼、虾蟹、贝藻类等安全优质水产品养殖,加快品种创新,积极推进水产品加工和冷藏保鲜。朱蓓薇建议,应以科技主导推动海洋食品产业向营养与健康方向发展,提升海洋食品高值化、高质化加工水平。科技支撑,促进治理体系“寓医于农”“医农融合要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的健康干预,意味着应推动‘以医学需求引导农业创新,以农业科技赋能健康管理’的双向奔赴。”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罗云波表示,构建“寓医于农”的中国特色健康治理体系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如何将健康需求转化为育种指标,推动作物营养品质提升?又如何将临床营养的需求传导到农业生产,促进功能性农产品的开发?”陈萌山表示,医学和农业两大领域之前各有侧重,要“互通有无”可以寻找巧妙的结合点,例如以信息技术为纽带,开发可实时监测农产品营养成分的智能化种植、采收装备,实现“从种植到餐桌”的营养溯源,联动健康管理终端(如智能手环)提供膳食建议,将精准农业生产与居民个性化健康管理相结合。共同的目标将进一步打通医农之间显著的“学科壁垒”和“部门鸿沟”,实现两大领域的战略协同发展。“医农融合的本质是推动‘医学’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同时推动‘农业’从以增产为导向向以营养与价值为导向升级。”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杨晓光说,瞄准目标,医农融合的关键技术图谱正在日渐清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司原稽查专员张晋京表示,国际组织愈发重视食品安全与营养结合,我国应完善食用农产品和食品全链条法规,重点完善食品营养健康声称管理,支撑医农融合与公众需求。1759107677800责编:姚倩科技日报175910767780011[]{"email":"yaoqian@huanqiu.com","name":"姚倩"}
◎本报记者 张佳星我国“疾病谱”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9年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8.5%。“很多慢性病是吃出来的,‘吃错了饭’导致不少慢性病高发,‘主动健康’的核心引擎在于医学、农学与食品科学的深度融合。”在日前召开的第794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陈君石表示,健康干预的重心要“前移”——从医院病床转至社区餐桌、农田源头,通过“医农融合”进一步满足人口医学和营养学的健康需求。“打通医学、农学、食品科学的学科壁垒,才能构建起以健康需求为导向的农业医疗协同体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说,这一体系中营养导向、绿色发展等方面均需科技支撑,例如,把营养品质改善纳入部分新品种培育的指标中,加快创新应用营养保留和富集技术等,都是以科技创新提升营养食品的供给比例。纲要指引,推动融合发展“四步走”“几十年来,我国居民已经实现了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两步转变,但隐形饥饿与慢性病高发并存,意味着当前实现‘吃得好’目标之后,营养均衡问题仍很突出。”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田见晖表示,要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农业发展应转变“重产量、轻营养”的生产模式,助力医农融合继续完成“吃得健康”“促进健康”两步走。 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当前存在优质食物供给和消费不足、居民合理膳食习惯尚未养成、营养过剩与不足并存等问题。数据统计显示,即便是在广东等沿海地区,居民水产品消费量仅为每人每天50克,内陆地区的鱼类等优质蛋白摄入量更是严重不足。对此,纲要明确了增加优质蛋白质食物、富含膳食纤维食物供给和消费,加快营养型食物研发和加工等六项重点任务。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朱蓓薇表示,海洋生物是食品、蛋白质和药品原料的重要来源,富含生物活性多肽、功能性油脂、多糖、维生素与矿物质等健康营养功能因子。用好“蓝色粮仓”,是加快健康中国进程的重要途径。纲要指出,要发展鱼、虾蟹、贝藻类等安全优质水产品养殖,加快品种创新,积极推进水产品加工和冷藏保鲜。朱蓓薇建议,应以科技主导推动海洋食品产业向营养与健康方向发展,提升海洋食品高值化、高质化加工水平。科技支撑,促进治理体系“寓医于农”“医农融合要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的健康干预,意味着应推动‘以医学需求引导农业创新,以农业科技赋能健康管理’的双向奔赴。”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罗云波表示,构建“寓医于农”的中国特色健康治理体系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如何将健康需求转化为育种指标,推动作物营养品质提升?又如何将临床营养的需求传导到农业生产,促进功能性农产品的开发?”陈萌山表示,医学和农业两大领域之前各有侧重,要“互通有无”可以寻找巧妙的结合点,例如以信息技术为纽带,开发可实时监测农产品营养成分的智能化种植、采收装备,实现“从种植到餐桌”的营养溯源,联动健康管理终端(如智能手环)提供膳食建议,将精准农业生产与居民个性化健康管理相结合。共同的目标将进一步打通医农之间显著的“学科壁垒”和“部门鸿沟”,实现两大领域的战略协同发展。“医农融合的本质是推动‘医学’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同时推动‘农业’从以增产为导向向以营养与价值为导向升级。”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杨晓光说,瞄准目标,医农融合的关键技术图谱正在日渐清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司原稽查专员张晋京表示,国际组织愈发重视食品安全与营养结合,我国应完善食用农产品和食品全链条法规,重点完善食品营养健康声称管理,支撑医农融合与公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