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gBktkEXcR health.huanqiu.comarticle中央财政已下达首批养老服务消费补贴/e3pmt7dq2/e3pmt904n昨天,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民政部部长陆治原介绍,我国基本建成了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对象从低保、特困人员向低保边缘人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延伸,初步建立了全国困难群众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全国城乡低保的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常态化低保对象达到了3940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促进了困难群众的生活改善。逐步拓展儿童福利保障范围陆治原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着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更好发挥民政部门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职能作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就。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尤为值得关注。“现在,孤儿、弃婴明显减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权益保障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陆治原表示,民政部门逐步把儿童福利保障的范围由孤儿、弃婴拓展到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以及残疾儿童,还有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等。“十四五”期间,儿童福利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标准均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26%,困境儿童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得到切实保障,生存、发展、安全等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据介绍,截至2024年底,“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共投入16.87亿元支持孤儿接受中高等教育。鼓励各地多渠道开展困境儿童助学工作。从2024年起,每年投入1亿元福彩公益金支持30多个县区开展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试点项目,将心理健康关爱作为重点内容,提升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我国持续防范打击侵害困境儿童权益行为,对临时遇困遇险儿童及时采取救助保护措施,筑牢困境儿童的安全保护体系。目前,全国已经累计配备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4.2万名、村(社区)儿童主任58.3万名。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信息核查、关爱服务等工作,成为广大困境儿童身边的守护者。“构建以家庭监护为基础、社会监护为补充、国家监护为兜底的现代监护制度,发挥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监护支持作用,让每个孩子有人看、有人管、有人爱。”陆治原说。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8000余个社会组织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支有生力量。目前,全国登记社会组织已经达到了86.5万个。民政部副部长胡海峰介绍,民政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一道协同发力,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推动社会组织发展进一步取得了新的突出成效。“十四五”期间,民政部门引导各地培育发展了270万家社区社会组织,登记成立了19家国际社会组织。5年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2.25亿元,支持543家社会组织重点围绕“一老一小”、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服务活动。持续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激励和扶持,推动完善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等政策机制,社会组织活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同时,民政部门全面部署开展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推动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力求能够更加过硬。不断加强社会组织人员、资金、活动等相关管理,推进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7.5万家,打击整治了非法社会组织8000余个。相继出台了社会团体年检办法、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正在抓紧推进修订《基金会管理条例》,有关社会组织制度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以上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推动形成了清朗而有序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和生态圈。”胡海峰表示,这些社会组织活跃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科技创新、社区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等关键领域,日益发挥着协助政府、连接社会、服务群众的重要突出作用。已下达11.6亿元养老服务消费补贴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广受社会关注,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不断提高,高龄老年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多,相应地失能老年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今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的通知》。民政部副部长刘振国介绍,这是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全体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实施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项目实施期为一年,今年7月起,率先在山东省等3个省份、辽宁省沈阳市等4个地市启动试点,中央财政已下达第一批养老服务消费补贴补助资金11.6亿元,支持试点地区实施补贴项目。目前,试点工作平稳有序,取得阶段性成效。各试点地区结合实际出台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项落地措施。在老年人能力评估方面,官方平台“民政通”已经归集了试点地区现有失能老年人的能力评估等级数据,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可以“即申即享”相关的电子消费券;试点地区同时也组建了老年人能力评估队伍,有序开展能力评估工作,保障有意愿的失能老年人能够及时申请评估,尽快获得消费补贴。本次补贴共设有长期入住养老机构、短期入住养老机构、日间托养和居家上门养老服务等4类消费券,符合条件的失能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申领使用,在一定范围内按照比例抵扣相关费用。截至10月8日,试点地区失能老年人及其代办人已经领取了36.51万张养老服务消费券,使用消费券24.32万次,核销金额1.82亿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照护服务经济负担,助力养老服务行业健康发展。“下一步,我们将联合财政部加大试点指导力度,密切跟踪试点进程,确保试出经验、试出成果,为全国其他地区启动实施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打下坚实基础,更好增进失能老年人福祉。”刘振国说。慈善组织每年支出1500亿“十四五”期间,相关社会治理持续创新发展。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全国登记社会组织已经达到了86.5万个,目前有2.4万家社会组织活跃在科技创新领域。慈善力量也在不断壮大,目前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超过1.6万家,较2020年增长了70%;年度慈善捐赠总额最高突破了2000亿元;“十四五”以来,福利彩票销售总额达到了8525亿元,筹集公益金2566亿元。民政部副部长李常官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国慈善组织每年支出1500亿元,主要用于“一老一小”“一残一困”、教育医疗、就业增收等方面;社会各界捐赠资金200多亿元,有力支持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甘肃积石山地震、西藏定日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民政部依法指定的32家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和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累计募集资金1600多亿元,广泛用于乡村振兴、扶弱济困和大病救助等领域。慈善事业在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外,我国还创新开展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五进”活动,提高了社会各界的慈善意识。指尖公益越来越流行,社区慈善越来越有活力,“人人慈善、时时慈善、处处慈善”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文/本报记者 董鑫统筹/刘晓雪 供图/新华社1760148633494责编:李青云北京青年报1760148633494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a6d41fdca846c1f9e7c95b254655867a.jpg{"email":"liqingyun@huanqiu.com","name":"李青云"}
昨天,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民政部部长陆治原介绍,我国基本建成了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对象从低保、特困人员向低保边缘人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延伸,初步建立了全国困难群众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全国城乡低保的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常态化低保对象达到了3940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促进了困难群众的生活改善。逐步拓展儿童福利保障范围陆治原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着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更好发挥民政部门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职能作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就。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尤为值得关注。“现在,孤儿、弃婴明显减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权益保障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陆治原表示,民政部门逐步把儿童福利保障的范围由孤儿、弃婴拓展到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以及残疾儿童,还有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等。“十四五”期间,儿童福利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标准均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26%,困境儿童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得到切实保障,生存、发展、安全等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据介绍,截至2024年底,“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共投入16.87亿元支持孤儿接受中高等教育。鼓励各地多渠道开展困境儿童助学工作。从2024年起,每年投入1亿元福彩公益金支持30多个县区开展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试点项目,将心理健康关爱作为重点内容,提升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我国持续防范打击侵害困境儿童权益行为,对临时遇困遇险儿童及时采取救助保护措施,筑牢困境儿童的安全保护体系。目前,全国已经累计配备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4.2万名、村(社区)儿童主任58.3万名。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信息核查、关爱服务等工作,成为广大困境儿童身边的守护者。“构建以家庭监护为基础、社会监护为补充、国家监护为兜底的现代监护制度,发挥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监护支持作用,让每个孩子有人看、有人管、有人爱。”陆治原说。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8000余个社会组织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支有生力量。目前,全国登记社会组织已经达到了86.5万个。民政部副部长胡海峰介绍,民政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一道协同发力,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推动社会组织发展进一步取得了新的突出成效。“十四五”期间,民政部门引导各地培育发展了270万家社区社会组织,登记成立了19家国际社会组织。5年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2.25亿元,支持543家社会组织重点围绕“一老一小”、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服务活动。持续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激励和扶持,推动完善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等政策机制,社会组织活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同时,民政部门全面部署开展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推动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力求能够更加过硬。不断加强社会组织人员、资金、活动等相关管理,推进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7.5万家,打击整治了非法社会组织8000余个。相继出台了社会团体年检办法、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正在抓紧推进修订《基金会管理条例》,有关社会组织制度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以上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推动形成了清朗而有序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和生态圈。”胡海峰表示,这些社会组织活跃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科技创新、社区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等关键领域,日益发挥着协助政府、连接社会、服务群众的重要突出作用。已下达11.6亿元养老服务消费补贴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广受社会关注,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不断提高,高龄老年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多,相应地失能老年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今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的通知》。民政部副部长刘振国介绍,这是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全体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实施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项目实施期为一年,今年7月起,率先在山东省等3个省份、辽宁省沈阳市等4个地市启动试点,中央财政已下达第一批养老服务消费补贴补助资金11.6亿元,支持试点地区实施补贴项目。目前,试点工作平稳有序,取得阶段性成效。各试点地区结合实际出台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项落地措施。在老年人能力评估方面,官方平台“民政通”已经归集了试点地区现有失能老年人的能力评估等级数据,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可以“即申即享”相关的电子消费券;试点地区同时也组建了老年人能力评估队伍,有序开展能力评估工作,保障有意愿的失能老年人能够及时申请评估,尽快获得消费补贴。本次补贴共设有长期入住养老机构、短期入住养老机构、日间托养和居家上门养老服务等4类消费券,符合条件的失能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申领使用,在一定范围内按照比例抵扣相关费用。截至10月8日,试点地区失能老年人及其代办人已经领取了36.51万张养老服务消费券,使用消费券24.32万次,核销金额1.82亿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照护服务经济负担,助力养老服务行业健康发展。“下一步,我们将联合财政部加大试点指导力度,密切跟踪试点进程,确保试出经验、试出成果,为全国其他地区启动实施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打下坚实基础,更好增进失能老年人福祉。”刘振国说。慈善组织每年支出1500亿“十四五”期间,相关社会治理持续创新发展。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全国登记社会组织已经达到了86.5万个,目前有2.4万家社会组织活跃在科技创新领域。慈善力量也在不断壮大,目前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超过1.6万家,较2020年增长了70%;年度慈善捐赠总额最高突破了2000亿元;“十四五”以来,福利彩票销售总额达到了8525亿元,筹集公益金2566亿元。民政部副部长李常官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国慈善组织每年支出1500亿元,主要用于“一老一小”“一残一困”、教育医疗、就业增收等方面;社会各界捐赠资金200多亿元,有力支持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甘肃积石山地震、西藏定日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民政部依法指定的32家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和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累计募集资金1600多亿元,广泛用于乡村振兴、扶弱济困和大病救助等领域。慈善事业在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外,我国还创新开展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五进”活动,提高了社会各界的慈善意识。指尖公益越来越流行,社区慈善越来越有活力,“人人慈善、时时慈善、处处慈善”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文/本报记者 董鑫统筹/刘晓雪 供图/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