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YTZ3 health.huanqiu.comarticle专访青松居家康复护理机构总裁王燕妮/e3pmt7dq2/e3pn4f81k<article><section data-type="rtext"><p><i class="pic-con"><img src="//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6/1129/19/25/20161129072518189.png?imageView2/2/w/1260"/></i></p><p>王燕妮,青松康复护理集团创始人,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学学会理事。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经济学学士学位和INSEAD商学院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p><p>2004年创办“青松”居家养老康复护理服务机构,专注于产业模式研究、专业服务和人才体系建设。青松相继成为中国老年学学会社区居家长期照护研究与培训基地,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连续医疗研究示范基地。</p> <adv-loader __attr__inner="7004636" __attr__style="width: auto;position: relative;float: left;border: 1px solid #ebebeb; padding: 20px;overflow: hidden;margin: 10px 30px 40px 0;"></adv-loader> <p>2013年6月于第二十届IAGG世界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大会上主持《发展中国家社区居家长期照护模式比较》及《各国付费模式对老年护理资源整合的影响》两个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p><p>2014年时参加美国杜克大学主办的健康老龄化国际大会,发表《康复型老年护理服务及相关复合型人才开发》论文及演讲,也参与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纠纷管理办法》的起草工作。</p><p>其他经历:</p><p>2008年至2010年担任中国老年学学会国际部主任;</p><p>2009年当选民政部全国社会福利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参与制定全国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并成为长期照护全国联盟主席团成员;</p><p>2011年被选为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常务理事;</p><p>2013年起任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p><p>2014年1月,入选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专家委员会;</p><p>2011年于第八届世界华人地区长期照护大会上发表关于《中国长照模式研究》论文;</p><p>2012年于国际老龄联合会年会上发表《连续照护模式创新》论文;</p><p>2013年获选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称号;</p><p>2014年入选全球老龄议题理事会,并获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p><p>2015年发表《医养结合政策政策下的老年连续医疗模式》并获得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优秀论文奖”。</p><p>面对汹涌而至的老龄化浪潮,养老问题对于很多中国家庭而言迫在眉睫。截至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超过两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接近4000万。预计至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正逐步从“少年中国”步入“银发中国”。</p><p>无论你年轻时是优哉游哉的丁克一族,还是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没有人可以不老,这是时间给所有人的共同安排。对于父母正处于“银发浪潮”中的8090年轻人来说,一首《时间都去哪了》无时不在叩问着我们:当我们的父母老了、病了,他们该如何安度晚年?</p><p>对此,王燕妮为这道养老难题给出了自己的解答——成立青松居家康复护理机构。在中国,9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而居家养老尤其是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康复护理指导,青松康护主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p><p>老人或家属可以通过电话、网站、微信等多种方式与青松建立联系,青松首先会派遣专业评估师,上门一对一为老人做整体的健康状态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以及与家人、老人的沟通,为老人确立明确的康护目标,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专属的康复护理计划,确定日程和频次,由专业康复护理师上门服务。整个过程由青松多个专业团队协同完成。</p><p>青松成立十几年来,凭借科班出身并拥有多年临床与实践经验的康护服务团队,为20多万高龄、失能半失能、失智半失智、病后术后康复期及老年慢病等人群及家庭,提供上门一对一的专业康复护理服务,累计提供专业服务超过350多万人次,从北京市区到房山、密云的乡村都有“松仁”(青松康复护理师)的身影。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专访时,青松集团创始人王燕妮表示,护老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事业。</p><p>跨界填补行业空白</p><p>北京晨报:对于年轻的创业者而言,很少有人把目光投入到老龄市场,您创办青松的初衷是什么?</p><p>王燕妮: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当时火热的通讯行业。但并非专业出身,在这个行业觉得自己能提供的价值越来越少。而我从小就有“银发情结”,有很多“老”朋友、忘年交,当他们进入老年,特别是高龄时,晚年生活往往很窘迫,遇到的问题似乎都难以解决。2000年前后,正值中国老龄化浪潮刚刚兴起,零星可见一些报道。通过一些咨询,结合中国的人口趋势,觉得这是一个有需求有价值,而且可以做一两百年的事情。虽然当时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方向就是在那时确定下来的。</p><p>北京晨报:与传统的养老机构不同,青松提供的是上门服务,定位的人群是失能半失能老人,这个定位是如何确定的?</p><p>王燕妮:庞大的老年人群,他们需求不尽相同,而这个定位就是通过对老年市场需求细分而来的。十二年前,最初的青松还是一个乐龄俱乐部,为老年人提供教育、休闲和娱乐等服务。但在服务的过程中很快发现,这对老年人来讲,并不是刚性需求。与低龄健康的老人相比,高龄失能的老人才是需求最迫切的群体,他们同样有各种需求,而健康服务则是他们最大的需求,能够上门服务则是最好的方式。</p><p>老年护理人才缺口严峻</p><p>北京晨报:在中国,90%的老人都选择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面临的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青松的护理团队从哪来?</p><p>王燕妮:北京是我们的大本营,我们有专业的地面部队,目前我们的护理团队都是科班出身,护士、医生、心理师、营养师、康复治疗师等。我们的模式对团队有明确的要求,具有国家认证的职业资质是最基本的。</p><p>北京晨报:有资料显示,我国在老年护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p><p>王燕妮:这个材料完全正确,但我有一些不同意见。老年护理人才的定义其实不是很清晰,现在有些机构对护理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然后发证上岗。其实这些属于生活护理,从专业角度讲,叫替代型护理,替老人完成例如家务等工作。老人对替代产生依赖,自理功能会随之衰退,多数都需要护理员驻家,从这个角度讲,4000多万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的护理员缺口很大。但失能半失能老人自理功能并非完全都是不可逆的,以我们的经验来看,80%以上的老人都是有机会恢复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生活自理能力。这就是功能型康复,我们经过专业评估之后,会针对具体需求制定专属的康复目标与计划,尽可能地帮助老人恢复自理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虽然对专业康护人才需求依然不少,但相对而言就比较容易解决。</p><p>北京晨报:北京的缺口有多大?</p><p>王燕妮:有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失智老年人超过4000万人,他们的养老及医疗问题直接影响一亿多户家庭。北京市需要护理照顾的高龄失能失智老人有60万人左右,缺口还是蛮大的。</p><p>线上线下全方位服务</p><p>北京晨报:青松在网上已经开设网店了,如果不是北京,而是天津或者更远的老人通过网店申请,还会上门服务吗?</p><p>王燕妮:我们的服务分为轻服务和全服务。轻服务是通过电话或者智能平台远程为老人提供康复护理咨询、监测、指导或协助,包括三甲医院专家远程会诊与异地就诊的绿色通道等。这种服务不受地域的限制,价格也越来越大众化。全服务就需要我们的地面部队在专业评估之后,上门服务。此外,我们可以通过系统优化,优化上门服务的网络,为更多的老人提供服务。</p><p>北京晨报:那我们提供的康复项目有哪些?</p><p>王燕妮:我们提供并非菜单式的服务。在国际老年医学领域,老年人在疾病的诊疗之外,一定要有综合评估,主要围绕老人各方面的功能,包括自理能力、身心状态、社会支持、家庭陪护以及自身诉求等。评估之后,针对不同的老人制定个性化的专业康复护理方案,按方案执行。我们提供的服务大致可分为几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健康监测,定期对老人健康数据进行监测,例如体温、血压、血糖、心率等;第二个模块是疾病观察,老人多数患有慢性病,通过观察这些疾病的发展状况,及时了解疾病的控制状况;第三个模块是功能康复,不同的老人需要恢复的功能又不尽相同,每个关节、每个部位都有不同的专业康复技术与方法;第四个模块是心理辅导,老年人在需要康复护理时,不仅仅需要身体上的康护,还需要心理按摩;还有一个模块是用药指导,高龄老人平均每人每天的用药超过13种,在医院开药时,如果没有综合的老年科,分科室拿的药很难兼顾老人的综合状况;最后一个模块,如果老人有家庭陪护,我们会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实用康复护理知识培训。</p><p>老龄化更是一种契机</p><p>北京晨报:目前,互联网无疑是下一个风口,很多资本都在做线上医疗,通过整合医生和医疗资源,患者通过app或者其他线上方式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咨询与就诊。对于群体庞大的老人而言,这是不是一种更好的方式?</p><p>王燕妮:信息化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养老服务发展工具,我们早在提供上门服务之前,就开发了线上支持系统,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实时同步康护团队和服务执行信息,目前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此外,我们的轻服务就是依靠智能平台提供远程康护服务。青松团队做事的原则很简单——一切以为老服务为中心,一切以老人的迫切需求为出发点。</p><p>北京晨报:由于人口结构的问题,中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社会,您对中国人的养老前景有什么看法?</p><p>王燕妮:我认为会越来越好。现在普遍认为,中国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其实,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可能相对完善,但并不代表他们可以解决好这一问题。如日本、欧洲等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在老年福利等方面依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在我国,政策利好,舆论推动,老龄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与其说是挑战,不如说是契机。</p><p>北京晨报记者李小娟实习记者高福林</p></section></article>1480418580000责编:王志胜<a href="http://difang.gmw.cn/newspaper/2015-07/15/content_107884398.htm" >综合</a>148041858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6/1129/19/25/20161129072518189.png{"email":"wangzhisheng@huanqiu.com","name":"王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