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ltVA health.huanqiu.comarticle“河南村医集体辞职”引发关注 以更有力的政策关爱村医/e3pmt7dq2/e3pmt904n晁星这两天,“河南村医集体辞职”引发舆论极大关注。对此,国家卫健委回应称,已经要求当地立即调查核实情况,无论问题出在哪个环节都要调查清楚,立即整改。集体辞职为哪般?村医们的理由是,压力大、负担重,工资还被层层克扣。而当地县政府的调查结论却是,少发、克扣补助金等问题不存在,只是发放有些延迟。两方说法多有矛盾之处,有待更权威的调查拨开迷雾,给各方一个公正的交代。而跳出各执一词的是非,这封辞职信折射出的乡村医生的现实困境,着实值得好好思考。乡村医生,一个让人心生崇敬的职业。50多年前,在国家推动下,广袤的农村涌现出一大批“赤脚医生”。“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他们既荷锄扶犁又治病救人,承担起了中国农村最基础的医疗工作。现如今,在时代进步的潮流中,昔日的“赤脚医生”告别了半农半医的工作方式成了乡村医生,逐步有了更多从业、生活保障。但就现实来看,乡村医生的执业困境仍然有不少——有的工作条件艰苦,常要跋山涉水几十里地;有的由于技能设备短板,许多病看不了,患者流失严重,收入随之锐减;还有许多仍没有编制,“干的是‘公家事’,却不是‘公家人’,等到退休啥也没有”……这些无疑都挫伤着乡村医生的积极性,更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为此,常有媒体忧心发问,明天谁来当村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小康,离不开健康。”乡村医生是基层健康的“守护人”,如今不少人又投入到了健康扶贫的事业中,承担的任务更加艰巨重要,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保障。其实,当年“赤脚医生”遍地开花,一个关键因素是有“与村干部同工同酬”这一制度设计。时至今日,我们更需呼唤新时代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这一方面,国家对于乡村教师的支持计划值得借鉴。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从实际出发,在待遇、编制、职称评定、技能培养及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乡村医生充分支持,引导人才以及医疗资源逐步向基层下沉。当然完善制度只是第一步,关键还看如何落实。这次村医集体辞职警示我们,呵护乡村医生的步伐需要再快一点、再实一些。以扎实举措、最大诚意让乡村医生有“里”有“面”——执业有技能,生活有保障,养老无顾虑,广大农民才能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常能听到“最美乡村医生”的故事,有人在孤岛坚守十余年,有人在大山里奔忙数十载……那救死扶伤的承诺,一心为民的情怀,感动着无数人。我们为这样的情怀和精神点赞,更要以有力的制度托举更多“最美乡村医生”,让健康中国行稳致远。1562894580000责编:王志胜北京日报156289458000011[]{"email":"liqingyun@huanqiu.com","name":"李青云"}
晁星这两天,“河南村医集体辞职”引发舆论极大关注。对此,国家卫健委回应称,已经要求当地立即调查核实情况,无论问题出在哪个环节都要调查清楚,立即整改。集体辞职为哪般?村医们的理由是,压力大、负担重,工资还被层层克扣。而当地县政府的调查结论却是,少发、克扣补助金等问题不存在,只是发放有些延迟。两方说法多有矛盾之处,有待更权威的调查拨开迷雾,给各方一个公正的交代。而跳出各执一词的是非,这封辞职信折射出的乡村医生的现实困境,着实值得好好思考。乡村医生,一个让人心生崇敬的职业。50多年前,在国家推动下,广袤的农村涌现出一大批“赤脚医生”。“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他们既荷锄扶犁又治病救人,承担起了中国农村最基础的医疗工作。现如今,在时代进步的潮流中,昔日的“赤脚医生”告别了半农半医的工作方式成了乡村医生,逐步有了更多从业、生活保障。但就现实来看,乡村医生的执业困境仍然有不少——有的工作条件艰苦,常要跋山涉水几十里地;有的由于技能设备短板,许多病看不了,患者流失严重,收入随之锐减;还有许多仍没有编制,“干的是‘公家事’,却不是‘公家人’,等到退休啥也没有”……这些无疑都挫伤着乡村医生的积极性,更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为此,常有媒体忧心发问,明天谁来当村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小康,离不开健康。”乡村医生是基层健康的“守护人”,如今不少人又投入到了健康扶贫的事业中,承担的任务更加艰巨重要,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保障。其实,当年“赤脚医生”遍地开花,一个关键因素是有“与村干部同工同酬”这一制度设计。时至今日,我们更需呼唤新时代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这一方面,国家对于乡村教师的支持计划值得借鉴。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从实际出发,在待遇、编制、职称评定、技能培养及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乡村医生充分支持,引导人才以及医疗资源逐步向基层下沉。当然完善制度只是第一步,关键还看如何落实。这次村医集体辞职警示我们,呵护乡村医生的步伐需要再快一点、再实一些。以扎实举措、最大诚意让乡村医生有“里”有“面”——执业有技能,生活有保障,养老无顾虑,广大农民才能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常能听到“最美乡村医生”的故事,有人在孤岛坚守十余年,有人在大山里奔忙数十载……那救死扶伤的承诺,一心为民的情怀,感动着无数人。我们为这样的情怀和精神点赞,更要以有力的制度托举更多“最美乡村医生”,让健康中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