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F6bu health.huanqiu.comarticle张永学/e3pmt7dq2/e3pn4bet9职称:主任医师、教授专业:核医学科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个人感言仁爱济世乃医者之本,尽职尽责系患者之福。推荐理由他从事核医学临床39年,是一个谦和、儒雅的医者。他每次看门诊时,无论患者多与少,无论时间有多晚,也无论患者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无论职位高低,他都会耐心细致地给患者详细介绍病情,回答患者所有疑问,嘱咐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对于远道而不能来复诊的病人,他还在网上接受义务咨询和指导,数十年如一日,深受患者的好评。先进事迹张永学,二级教授,博导。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及PET中心主任,协和医院核医学分子影像研究所所长,协和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六委员会副主委,现任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副总编,湖北省核医学质控中心主任等。从事核医学临床工作39年。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湖北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武汉市文明委员会、武汉市卫生局举办的市民投票获“武汉地区人民满意的好医生”称号,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和“教学名师”,“师德先进个人”、“师表奖-治学楷模”等称号,协和医院“十佳先进个人”等。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其中SCI收录21篇,主编专著12部,副主编16部,参编28部。现任高等医药院校临床医学八年制及研究生《核医学》规划教材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本科生《核医学》规划教材主编。培养核医学博士研究生29名,硕士研究生34名,博士后2名,培养的许多研究生已成为国内核医学大型医院的学术带头人。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各1项等。 【下面材料是两年前当地报社记者和协和医院宣传部组织撰写的采访和宣传稿件,本材料在此基础上做了修改和删减】跟张教授的采访约在他的办公室,他的办公室极简约,一个办公桌,上面的电脑有两张显示屏,一张是主屏,另一张是核医学科的医生用来日常阅片的副屏。后来,我才知道,就是在这张副屏上,通过PACS系统的网络传输,张教授要亲自审阅每一个PET/CT的诊断报告。另外的陈设就是一张茶几,上面搁着几本厚厚的专业书,几张待客用的沙发,可以想到,在这里他的学生和年轻医生经常带着各式问题前来探讨。在接触当中,我发现张教授是个极其随和的人,谦和,儒雅,在他的认识里,荣誉归功于集体,成绩来源于团队。也正是这样的认识,让他和他的团队齐心协力,团结奋进,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科室的综合实力在国内同行中名列前茅。工作态度:勤奋,是一辈子的事情张教授的书桌上有一摞小本子,每个本子上都整齐的写满了一条条的记录,记者开始很好奇,张教授解释说,这是他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医院PACS系统网络连接,亲自阅片,审阅当天的每一个病人的PET-CT诊断结果,抽查当天的SPECT报告。“病人做一次PET/CT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也很不容易,所以我们力求尽量减少误诊,提高工作质量。”张教授每天下午都会坐在这两个电脑屏幕前,仔细审阅当天的PET/CT的图片和报告单,对有争议的地方做好记号,然后于第二天早上的科室读片会一起讨论,力求做出最准确的诊断。如果张教授出差,他也会妥善安排,让另一个高年资的医师来做这项工作,通常,他出差回来后,还会再审阅一遍报告结果。“在学术问题上,允许存在争论,所以我不要求都按我的诊断给出结果,但是我需要把自己的意见反馈给报告医师,给他提供帮助和参考。”由主任亲自核实审阅并及时反馈给当时下诊断的医生,这样的做法记者还是第一次见到。张教授除了每天审核核医学显像诊断报告外,每周还要出两次专家门诊,每次看门诊时无论患者多与少,无论时间有多晚,也无论患者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职位高低,他都会耐心细致的给病人详细介绍病情,回答患者所有疑问,嘱咐患者平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对于远道而不能来复诊的病人,他还留下自己的Email地址或者“好大夫”网址,在网上义务咨询和指导,数十年如一日,深受患者的好评。他诊治的患者不计其数,但是没有一位患者投诉,没有出现一起医疗纠纷,在好大夫网上还可看到许多患者送的鲜花和表达的感谢,而拒收患者任何红包礼品是张教授行医的一贯准则,决不例外。2006年,在武汉市文明委员会和武汉市卫生局举行的市民评选中,张教授被评为“武汉地区人民满意的好医生”。多次被评为协和医院“十佳先进个人”,他还多次将获得的政府奖金全部拿出来资助给贫困大学生。他每天几乎都是工作至天黑最后一个离开,下班后,他还要继续给研究生修改论文,准备各种学术会议讲稿,处理学会的日常工作,为杂志社审稿等。学术追求:精益求精,不落人后张教授总是强调,不管是科研、临床、还是教学,进取心很重要。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在科研方面,他很重视将核医学的学科发展跟其他的学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临床,有益于患者。这种思想也是核医学这个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正是基于这种眼光,他将核医学应用于若干临床学科包括肿瘤、心血管、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等,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如国家863计划支持的项目“分子影像对常见恶性早期疗效评估(2008AA02Z4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适合多种显像模式的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其初步应用(30830041)”等。近10多年来他先后主持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筹建了我国第一个政府部门批准的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工作心得:在交流中学习,创造良好氛围张教授很注重交流的作用,在交流中了解病人,了解学生,了解学术动态。在交流中才不至于固步自封,沾沾自喜。人要在交流中进步,团队要在交流中发展。近十多年来,他本人及他的团队始终活跃在国内外的核医学的学术讲坛上,得到国内外许多同道的认同,他不仅每年邀请许多国外知名大学的同行专家来讲学,还把科室的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先后派往美国、欧洲等著名大学学习深造,开开眼界,增长见识,先后有多名同事的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大会上获奖,屡屡在国际核医学界受到好评。按照他的话说,我们不仅需要建设好一个科室,更希望把整合核医学事业做大做强。团队建设:各得其所,才能人尽其才让张教授颇感欣慰的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拥有了一支高素质的临床和科研团队,拥有一大批在中南地区乃全国的知名教授和医师,团队人才梯队良好,队伍年轻化程度高,大家分工协作,劲头十足。张教授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介绍他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经验。张教授认为,拥有一个好的团队,对学生,对年轻医师,对高年资教授博导,以及对于整个科室,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科主任要学会容忍人才,欣赏人才,重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在拥有了良好梯队以后,想要维护梯队的团结协作以及和谐氛围,就必须做到处事公正,奖罚分明,不宜偏私。这样的团队才能培养人才,留住人才。1403254500000责编:xuaifang中国医师协会140325450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4/0620/20140620045543307.jpg{"email":"xuaifang@huanqiu.com","name":"xuaifang"}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专业:核医学科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个人感言仁爱济世乃医者之本,尽职尽责系患者之福。推荐理由他从事核医学临床39年,是一个谦和、儒雅的医者。他每次看门诊时,无论患者多与少,无论时间有多晚,也无论患者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无论职位高低,他都会耐心细致地给患者详细介绍病情,回答患者所有疑问,嘱咐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对于远道而不能来复诊的病人,他还在网上接受义务咨询和指导,数十年如一日,深受患者的好评。先进事迹张永学,二级教授,博导。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及PET中心主任,协和医院核医学分子影像研究所所长,协和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六委员会副主委,现任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副总编,湖北省核医学质控中心主任等。从事核医学临床工作39年。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湖北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武汉市文明委员会、武汉市卫生局举办的市民投票获“武汉地区人民满意的好医生”称号,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和“教学名师”,“师德先进个人”、“师表奖-治学楷模”等称号,协和医院“十佳先进个人”等。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其中SCI收录21篇,主编专著12部,副主编16部,参编28部。现任高等医药院校临床医学八年制及研究生《核医学》规划教材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本科生《核医学》规划教材主编。培养核医学博士研究生29名,硕士研究生34名,博士后2名,培养的许多研究生已成为国内核医学大型医院的学术带头人。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各1项等。 【下面材料是两年前当地报社记者和协和医院宣传部组织撰写的采访和宣传稿件,本材料在此基础上做了修改和删减】跟张教授的采访约在他的办公室,他的办公室极简约,一个办公桌,上面的电脑有两张显示屏,一张是主屏,另一张是核医学科的医生用来日常阅片的副屏。后来,我才知道,就是在这张副屏上,通过PACS系统的网络传输,张教授要亲自审阅每一个PET/CT的诊断报告。另外的陈设就是一张茶几,上面搁着几本厚厚的专业书,几张待客用的沙发,可以想到,在这里他的学生和年轻医生经常带着各式问题前来探讨。在接触当中,我发现张教授是个极其随和的人,谦和,儒雅,在他的认识里,荣誉归功于集体,成绩来源于团队。也正是这样的认识,让他和他的团队齐心协力,团结奋进,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科室的综合实力在国内同行中名列前茅。工作态度:勤奋,是一辈子的事情张教授的书桌上有一摞小本子,每个本子上都整齐的写满了一条条的记录,记者开始很好奇,张教授解释说,这是他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医院PACS系统网络连接,亲自阅片,审阅当天的每一个病人的PET-CT诊断结果,抽查当天的SPECT报告。“病人做一次PET/CT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也很不容易,所以我们力求尽量减少误诊,提高工作质量。”张教授每天下午都会坐在这两个电脑屏幕前,仔细审阅当天的PET/CT的图片和报告单,对有争议的地方做好记号,然后于第二天早上的科室读片会一起讨论,力求做出最准确的诊断。如果张教授出差,他也会妥善安排,让另一个高年资的医师来做这项工作,通常,他出差回来后,还会再审阅一遍报告结果。“在学术问题上,允许存在争论,所以我不要求都按我的诊断给出结果,但是我需要把自己的意见反馈给报告医师,给他提供帮助和参考。”由主任亲自核实审阅并及时反馈给当时下诊断的医生,这样的做法记者还是第一次见到。张教授除了每天审核核医学显像诊断报告外,每周还要出两次专家门诊,每次看门诊时无论患者多与少,无论时间有多晚,也无论患者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职位高低,他都会耐心细致的给病人详细介绍病情,回答患者所有疑问,嘱咐患者平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对于远道而不能来复诊的病人,他还留下自己的Email地址或者“好大夫”网址,在网上义务咨询和指导,数十年如一日,深受患者的好评。他诊治的患者不计其数,但是没有一位患者投诉,没有出现一起医疗纠纷,在好大夫网上还可看到许多患者送的鲜花和表达的感谢,而拒收患者任何红包礼品是张教授行医的一贯准则,决不例外。2006年,在武汉市文明委员会和武汉市卫生局举行的市民评选中,张教授被评为“武汉地区人民满意的好医生”。多次被评为协和医院“十佳先进个人”,他还多次将获得的政府奖金全部拿出来资助给贫困大学生。他每天几乎都是工作至天黑最后一个离开,下班后,他还要继续给研究生修改论文,准备各种学术会议讲稿,处理学会的日常工作,为杂志社审稿等。学术追求:精益求精,不落人后张教授总是强调,不管是科研、临床、还是教学,进取心很重要。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在科研方面,他很重视将核医学的学科发展跟其他的学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临床,有益于患者。这种思想也是核医学这个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正是基于这种眼光,他将核医学应用于若干临床学科包括肿瘤、心血管、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等,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如国家863计划支持的项目“分子影像对常见恶性早期疗效评估(2008AA02Z4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适合多种显像模式的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其初步应用(30830041)”等。近10多年来他先后主持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筹建了我国第一个政府部门批准的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工作心得:在交流中学习,创造良好氛围张教授很注重交流的作用,在交流中了解病人,了解学生,了解学术动态。在交流中才不至于固步自封,沾沾自喜。人要在交流中进步,团队要在交流中发展。近十多年来,他本人及他的团队始终活跃在国内外的核医学的学术讲坛上,得到国内外许多同道的认同,他不仅每年邀请许多国外知名大学的同行专家来讲学,还把科室的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先后派往美国、欧洲等著名大学学习深造,开开眼界,增长见识,先后有多名同事的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大会上获奖,屡屡在国际核医学界受到好评。按照他的话说,我们不仅需要建设好一个科室,更希望把整合核医学事业做大做强。团队建设:各得其所,才能人尽其才让张教授颇感欣慰的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拥有了一支高素质的临床和科研团队,拥有一大批在中南地区乃全国的知名教授和医师,团队人才梯队良好,队伍年轻化程度高,大家分工协作,劲头十足。张教授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介绍他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经验。张教授认为,拥有一个好的团队,对学生,对年轻医师,对高年资教授博导,以及对于整个科室,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科主任要学会容忍人才,欣赏人才,重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在拥有了良好梯队以后,想要维护梯队的团结协作以及和谐氛围,就必须做到处事公正,奖罚分明,不宜偏私。这样的团队才能培养人才,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