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F6bL health.huanqiu.comarticle张笋/e3pmt7dq2/e3pn4bet9职称:副主任医师专业:神经内科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个人感言我从未畏惧死亡,但我渴望活着,因为我的病人需要我。推荐理由她入伍18年来,始终把白求恩精神作为职业操守的最高追求,视使命重于生命,爱患者胜过自己。当身患癌症时,交了万元党费,一半用于贫困患者,一半捐给贫寒大学生。她说,她要回到工作岗位上,用余下的时间,挽救更多的生命……并在生命尽头,践行了自己捐献全部有用器官的诺言。她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医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先进事迹张笋,1972年1月出生,河北省辛集市人,1996年9月入伍,1997年12月入党,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神经病学学会青年委员,现为北京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入伍18年来,她始终把白求恩精神作为职业操守的最高追求,视使命重于生命,爱患者胜过自己,在患脑胶质瘤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在临床一线,并承诺在生命走向尽头时捐献全部有用器官,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先后参加过赴利比里亚维和行动、“和平天使—2009”中加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行动等重大卫勤保障任务,获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荣立三等功2次,被四总部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被河北省授予“白求恩式医药卫生工作者”、“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评为“河北十大新闻人物”。一、信念坚定、无私无畏,身患绝症仍为党的事业奋斗不止张笋认为,白求恩为了信仰矢志不移,直至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值得每名共产党员认真学习和传承。她始终把党组织的需要作为人生第一选择,为国家和军队的事业忘我工作、奉献一切。从军报国是她至高无上的选择。1996年,张笋在以优异成绩完成西安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业,导师特许她直接攻读博士,母校挽留她留下任教,地方大医院也以优厚待遇邀请她。但当部队招收大学生入伍的消息传遍校园时,张笋毅然选择投笔从戎,献身国防医学事业,成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一名医生。近年来,国内外多家院校、医院都开出优厚的待遇想把她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但张笋始终不为所动。在她看来军人身份比什么都值钱,部队医院就是她的阵地,必须坚守好。对党忠诚是她坚定的政治信仰。2001年底,张笋被组织选派到加拿大进行3年的博士后研究。2003年,国内爆发非典疫情,张笋得知医院组建医疗小分队消息后,3次通过邮件给党组织递交《请战书》,请求中断学业,回国抗击疫情。2004年,完成博士后研修时,她婉言谢绝了导师的高薪留校邀请。她说:“我的根在中国,我必须回到自己的国家去。”这些年,无论面对什么考验,张笋首先想到的是党的利益和组织的需要。忘我工作是她崇高的奉献精神。2012年6月,张笋被确诊为脑部胶质瘤。家人、同事和医院领导劝她抓紧手术,她却说:“我也知道自己生命可贵,但一看到那些患者渴望的眼神,我怎么能忍心离开。”她仍然像往常一样查房、出诊,丝毫看不出是一名绝症患者。2013年2月,医院检查发现肿瘤迅速长大,逼着她上了手术台。她抓紧点滴时间给患者看病,手术前一天还在出诊,剃发作术前准备的间隙,还在向同事交待分管的23个病人。去年“七一”前夕,化疗未结束的张笋又回到了临床一线。她还主动捐出11000元“特殊党费”,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困难患者,并向党组织请求,在生命走到尽头时捐献有用的器官,为医学为患者做最后的贡献。二、精益求精、医术高超,让160余位疑难杂症患者摆脱痛苦对工作精益求精是白求恩留下的精神财富,也是张笋一直追求的工作标准。她把这种精神体现到对神经病学科的刻苦钻研和对患者的极端负责上,让每一名患者在她身上都能看到生命的希望和曙光。在学科领域,她是探路先锋。为了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痛苦,张笋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探索医学盲区。在医院,张笋是公认的上班最早、下班最晚的医生,还坚持周末出诊,因为周末病人最多、锻炼最大。她白天正常出诊、查房,晚上加班学习业务,查阅资料,研究病例,掌握前沿知识,了解最新信息。17年来,张笋在《神经生理》、《神经科学》等国际知名神经学科杂志上累计发表论文8篇,2次受邀在国际世界神经科学大会上进行主题发言,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8项,成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也是河北省在这一领域最年轻的青年专家。在病人心中,她是生命希望。2008年5月,张笋接诊了一位名叫王冬菊的患者。这名患者全身抖得越来越厉害,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住,多家医院按照脑血栓进行治疗,病情越来越严重。经人介绍,王冬菊找到了张笋。她对王冬菊进行详细检查后,确诊为帕金森病。采用细胞移植治疗方案,同时进行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和日常护理,让王冬菊康复出院。像王冬菊一样,许多患者都把张笋当作生命希望,慕名而来,满意而归。这些年,经过张笋的精心治疗和照顾,160多名疑难杂症患者脱离了病痛。在同事眼中,她是良师益友。当今,在医药卫生领域学术封锁、技术垄断的现象并不少见。但张笋却认为:“治病救人靠一个人不行,靠几个秘方、绝技也不行,必须把先进技术传承下去,打造过硬医疗团体。”多年来,她甘为人梯,毫不保留地把经验知识传授给学生和同事,她带过的40多名进修学生中,有1人当上了县医院副院长,5人成长为科室副主任、医疗组长。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53个红手印见证了她的高尚医德张笋常说,医生必须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认真对待每一名患者。从医17年,她没收过一次红包,没受过一次投诉,没出现一次差错,在医院和患者中留下了“随叫随到”、“微笑天使”的美名。她对病人一视同仁、认真负责。在张笋眼中,病人没有身份地位、社会阶层和贫富差距的不同。只要是病人,她都同等对待、精心治疗。2012年12月的一天,出门诊的张笋正要下班,120突然送来一位满身污垢的流浪老人,说话含糊不清,走路摇摇晃晃,初诊为偏瘫。有人建议送到救助站。张笋说:“不行!治病最要紧。”她立即收入住院,自己掏出1000元钱,为患者垫付了住院押金。她还和护士一起,帮老人擦身子、剪头发、刮胡子,换上干净的内衣内裤。她积极参加医院安排的下乡义诊、开办健康公益讲座等活动。在一些区县,老百姓都知道,“省城来的张主任”是个大好人。她处处体谅病人难处、为患者着想。在张笋的案头压着这样一张字条:作为一名医生,技术很重要,但良心更重要。她最看不得大处方、高价药、滥检查,总是千方百计帮病人省钱,用最少的钱治好病。患者赵美茹头疼的毛病,多家医院检查治疗都没有查出原因。张笋经过仔细的问诊,最后开了五十块钱的药帮她治好了病。许多患者说,从她身上看到了一名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看到了一名医生的职业精神,她不愧为人民的公仆、神圣的军医。她把群众当朋友、视患者如亲人。每次接诊,张笋都主动把电话号码留给患者,定期电话回访,询问病情症状,提醒注意事项。她的电话就像一个问询热线,24小时开机,随时接受患者咨询,每次她都耐心解答。时间一长,患者把张笋当成了朋友,个人有什么烦恼愿意跟她倾诉,家人朋友生病愿意找她帮忙张罗。57岁的偏瘫患者周田安是张笋的老病号,晚上经常失眠,打电话向张笋倾诉,8年不间断。张笋把患者当朋友,病人也把张笋当亲人。张笋患病的消息经过媒体报道后,53名患者从全国各地赶到医院,给医院党委联名写信,按下红手印,恳请社会全力救治他们心目中的好医生。四、极端负责、心系打赢,在维和与军演中践行了当代军人的使命担当张笋深知,自己是一名军医,虽然不操枪弄炮,但平时保健康、战时保生命的职责一样神圣。她始终不忘姓军为兵的职责宗旨,倾心为部队服务,保障官兵的身心健康,努力争当服务保障战斗力的尖兵和先锋。情注部队心系官兵。在张笋眼里,保健康就是保战斗力,救治一名官兵就是为实现强军目标做一份贡献。只要医院组织下部队巡诊,她总是第一个报名,进深山仓库,上边疆哨所,到训练一线,用过硬的技术、真情的服务为官兵诊治。2011年11月,27集团军战士陈增华突发重度病毒性脑膜脑炎,生存机率只有10%。作为抢救组的主要成员,她和11个科室的主任、专家一起,连续奋战81小时,奇迹般地夺回了战士的生命,受到北京军区领导和体系单位的高度赞扬。心理服务提升战斗力。针对部分官兵抗挫折能力弱、心理素质差,导致心理疾患病例增多的实际,张笋把普及心理知识、搞好心理疏导作为服务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方面。每次到部队巡诊,她在帮助官兵诊治身体疾病的同时,还开展现场咨询、疏导,普及心理知识,帮助官兵解除心理负担,被官兵们称为“知心姐姐”。维和战场撒播大爱。张笋2次远赴非洲,奔赴维和战场,投身跨国军演,急难险重任务她次次冲锋在前。2006年,医院受命组建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起初,队员名单里没有张笋。她写下请战书,几次找到院领导,要求参加维和。维和期间,她和战友们一起,用精湛技术和热情服务,树立了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创造了我国维和史上的多个第一,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9年,我院承担我军首次与非洲的联合军事卫勤演练,作为老队员、骨干力量,她再次远征加蓬,与战友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把白求恩精神播撒在西非大地,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军人争得了荣誉,被称为“来自中国的白求恩”。1403254920000责编:xuaifang中国医师协会140325492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4/0620/20140620050233646.jpg{"email":"xuaifang@huanqiu.com","name":"xuaifang"}
职称:副主任医师专业:神经内科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个人感言我从未畏惧死亡,但我渴望活着,因为我的病人需要我。推荐理由她入伍18年来,始终把白求恩精神作为职业操守的最高追求,视使命重于生命,爱患者胜过自己。当身患癌症时,交了万元党费,一半用于贫困患者,一半捐给贫寒大学生。她说,她要回到工作岗位上,用余下的时间,挽救更多的生命……并在生命尽头,践行了自己捐献全部有用器官的诺言。她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医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先进事迹张笋,1972年1月出生,河北省辛集市人,1996年9月入伍,1997年12月入党,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神经病学学会青年委员,现为北京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入伍18年来,她始终把白求恩精神作为职业操守的最高追求,视使命重于生命,爱患者胜过自己,在患脑胶质瘤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在临床一线,并承诺在生命走向尽头时捐献全部有用器官,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先后参加过赴利比里亚维和行动、“和平天使—2009”中加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行动等重大卫勤保障任务,获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荣立三等功2次,被四总部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被河北省授予“白求恩式医药卫生工作者”、“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评为“河北十大新闻人物”。一、信念坚定、无私无畏,身患绝症仍为党的事业奋斗不止张笋认为,白求恩为了信仰矢志不移,直至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值得每名共产党员认真学习和传承。她始终把党组织的需要作为人生第一选择,为国家和军队的事业忘我工作、奉献一切。从军报国是她至高无上的选择。1996年,张笋在以优异成绩完成西安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业,导师特许她直接攻读博士,母校挽留她留下任教,地方大医院也以优厚待遇邀请她。但当部队招收大学生入伍的消息传遍校园时,张笋毅然选择投笔从戎,献身国防医学事业,成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一名医生。近年来,国内外多家院校、医院都开出优厚的待遇想把她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但张笋始终不为所动。在她看来军人身份比什么都值钱,部队医院就是她的阵地,必须坚守好。对党忠诚是她坚定的政治信仰。2001年底,张笋被组织选派到加拿大进行3年的博士后研究。2003年,国内爆发非典疫情,张笋得知医院组建医疗小分队消息后,3次通过邮件给党组织递交《请战书》,请求中断学业,回国抗击疫情。2004年,完成博士后研修时,她婉言谢绝了导师的高薪留校邀请。她说:“我的根在中国,我必须回到自己的国家去。”这些年,无论面对什么考验,张笋首先想到的是党的利益和组织的需要。忘我工作是她崇高的奉献精神。2012年6月,张笋被确诊为脑部胶质瘤。家人、同事和医院领导劝她抓紧手术,她却说:“我也知道自己生命可贵,但一看到那些患者渴望的眼神,我怎么能忍心离开。”她仍然像往常一样查房、出诊,丝毫看不出是一名绝症患者。2013年2月,医院检查发现肿瘤迅速长大,逼着她上了手术台。她抓紧点滴时间给患者看病,手术前一天还在出诊,剃发作术前准备的间隙,还在向同事交待分管的23个病人。去年“七一”前夕,化疗未结束的张笋又回到了临床一线。她还主动捐出11000元“特殊党费”,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困难患者,并向党组织请求,在生命走到尽头时捐献有用的器官,为医学为患者做最后的贡献。二、精益求精、医术高超,让160余位疑难杂症患者摆脱痛苦对工作精益求精是白求恩留下的精神财富,也是张笋一直追求的工作标准。她把这种精神体现到对神经病学科的刻苦钻研和对患者的极端负责上,让每一名患者在她身上都能看到生命的希望和曙光。在学科领域,她是探路先锋。为了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痛苦,张笋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探索医学盲区。在医院,张笋是公认的上班最早、下班最晚的医生,还坚持周末出诊,因为周末病人最多、锻炼最大。她白天正常出诊、查房,晚上加班学习业务,查阅资料,研究病例,掌握前沿知识,了解最新信息。17年来,张笋在《神经生理》、《神经科学》等国际知名神经学科杂志上累计发表论文8篇,2次受邀在国际世界神经科学大会上进行主题发言,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8项,成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也是河北省在这一领域最年轻的青年专家。在病人心中,她是生命希望。2008年5月,张笋接诊了一位名叫王冬菊的患者。这名患者全身抖得越来越厉害,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住,多家医院按照脑血栓进行治疗,病情越来越严重。经人介绍,王冬菊找到了张笋。她对王冬菊进行详细检查后,确诊为帕金森病。采用细胞移植治疗方案,同时进行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和日常护理,让王冬菊康复出院。像王冬菊一样,许多患者都把张笋当作生命希望,慕名而来,满意而归。这些年,经过张笋的精心治疗和照顾,160多名疑难杂症患者脱离了病痛。在同事眼中,她是良师益友。当今,在医药卫生领域学术封锁、技术垄断的现象并不少见。但张笋却认为:“治病救人靠一个人不行,靠几个秘方、绝技也不行,必须把先进技术传承下去,打造过硬医疗团体。”多年来,她甘为人梯,毫不保留地把经验知识传授给学生和同事,她带过的40多名进修学生中,有1人当上了县医院副院长,5人成长为科室副主任、医疗组长。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53个红手印见证了她的高尚医德张笋常说,医生必须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认真对待每一名患者。从医17年,她没收过一次红包,没受过一次投诉,没出现一次差错,在医院和患者中留下了“随叫随到”、“微笑天使”的美名。她对病人一视同仁、认真负责。在张笋眼中,病人没有身份地位、社会阶层和贫富差距的不同。只要是病人,她都同等对待、精心治疗。2012年12月的一天,出门诊的张笋正要下班,120突然送来一位满身污垢的流浪老人,说话含糊不清,走路摇摇晃晃,初诊为偏瘫。有人建议送到救助站。张笋说:“不行!治病最要紧。”她立即收入住院,自己掏出1000元钱,为患者垫付了住院押金。她还和护士一起,帮老人擦身子、剪头发、刮胡子,换上干净的内衣内裤。她积极参加医院安排的下乡义诊、开办健康公益讲座等活动。在一些区县,老百姓都知道,“省城来的张主任”是个大好人。她处处体谅病人难处、为患者着想。在张笋的案头压着这样一张字条:作为一名医生,技术很重要,但良心更重要。她最看不得大处方、高价药、滥检查,总是千方百计帮病人省钱,用最少的钱治好病。患者赵美茹头疼的毛病,多家医院检查治疗都没有查出原因。张笋经过仔细的问诊,最后开了五十块钱的药帮她治好了病。许多患者说,从她身上看到了一名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看到了一名医生的职业精神,她不愧为人民的公仆、神圣的军医。她把群众当朋友、视患者如亲人。每次接诊,张笋都主动把电话号码留给患者,定期电话回访,询问病情症状,提醒注意事项。她的电话就像一个问询热线,24小时开机,随时接受患者咨询,每次她都耐心解答。时间一长,患者把张笋当成了朋友,个人有什么烦恼愿意跟她倾诉,家人朋友生病愿意找她帮忙张罗。57岁的偏瘫患者周田安是张笋的老病号,晚上经常失眠,打电话向张笋倾诉,8年不间断。张笋把患者当朋友,病人也把张笋当亲人。张笋患病的消息经过媒体报道后,53名患者从全国各地赶到医院,给医院党委联名写信,按下红手印,恳请社会全力救治他们心目中的好医生。四、极端负责、心系打赢,在维和与军演中践行了当代军人的使命担当张笋深知,自己是一名军医,虽然不操枪弄炮,但平时保健康、战时保生命的职责一样神圣。她始终不忘姓军为兵的职责宗旨,倾心为部队服务,保障官兵的身心健康,努力争当服务保障战斗力的尖兵和先锋。情注部队心系官兵。在张笋眼里,保健康就是保战斗力,救治一名官兵就是为实现强军目标做一份贡献。只要医院组织下部队巡诊,她总是第一个报名,进深山仓库,上边疆哨所,到训练一线,用过硬的技术、真情的服务为官兵诊治。2011年11月,27集团军战士陈增华突发重度病毒性脑膜脑炎,生存机率只有10%。作为抢救组的主要成员,她和11个科室的主任、专家一起,连续奋战81小时,奇迹般地夺回了战士的生命,受到北京军区领导和体系单位的高度赞扬。心理服务提升战斗力。针对部分官兵抗挫折能力弱、心理素质差,导致心理疾患病例增多的实际,张笋把普及心理知识、搞好心理疏导作为服务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方面。每次到部队巡诊,她在帮助官兵诊治身体疾病的同时,还开展现场咨询、疏导,普及心理知识,帮助官兵解除心理负担,被官兵们称为“知心姐姐”。维和战场撒播大爱。张笋2次远赴非洲,奔赴维和战场,投身跨国军演,急难险重任务她次次冲锋在前。2006年,医院受命组建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起初,队员名单里没有张笋。她写下请战书,几次找到院领导,要求参加维和。维和期间,她和战友们一起,用精湛技术和热情服务,树立了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创造了我国维和史上的多个第一,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9年,我院承担我军首次与非洲的联合军事卫勤演练,作为老队员、骨干力量,她再次远征加蓬,与战友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把白求恩精神播撒在西非大地,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军人争得了荣誉,被称为“来自中国的白求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