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F6ca health.huanqiu.comarticle王振宁/e3pmt7dq2/e3pn4bet9职称:教授专业:外科学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个人感言生命之托,重于泰山,无悔奋斗,勇于担当。推荐理由他是肿瘤科一名普普通通的医生,但他注重并追求现代医学的肿瘤防治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了“胃肠癌规范化综合治疗方案”,明显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限,几年来,为此受益的患者达1.5万人以上。先进事迹王振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辽宁省特聘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多年来,王振宁教授始终坚持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围绕胃肠癌“三早”、现代外科治疗、转移规律等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创新性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它省部级项目13项;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SCI收录9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2011年获得第五届吴孟超基金会医学青年基金二等奖。妙手仁心,无影灯下的战士王振宁教授自从事临床工作以来,始终秉承着“以高尚医德立身,以高超医术济世”的信念,不为名所动,不为利所累,严谨认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满腔热忱履行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他围绕胃肠癌“三早”、现代外科治疗、转移规律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创新性探索,早年积极开展的腹腔镜胃肠癌手术、乳腺癌保乳手术、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探测和胃肠癌导向手术等临床诊断治疗新技术,收效显著。在胃癌现代外科治疗的新理念基础上,王教授开展了胃癌无瘤手术、顺行切除术、微粒子活性碳及同位素术中示踪淋巴结清除术,并针对目前胃肠癌抗转移治疗仍不能获得满意效果这一现状,开创了抗粘附、生物免疫、温热低渗及缓释化疗等多种防治腹膜转移新方法,逐渐形成了高效合理的胃肠癌综合治疗方案。在规范化治疗方案的指导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2000多名胃肠癌患者及其他应用单位约1.5万名患者的胃肠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 王振宁教授精湛的医术远近闻名,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王教授每年完成胃肠癌手术300多例,时常深夜才走出手术室。即便如此,他也从未因为工作量繁重而怠慢任何一位患者。每位患者就诊时,他都细致认真地检查,详细询问病史,充分了解疾病的诊治情况,为其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在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休息二字,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王教授坚持到病房查看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他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不仅注意解决患者自体的痛苦,同时关注病人的心理需求。癌症患者面对病情往往感到惶恐不安,王振宁教授时常亲临病床旁,耐心详细地向其解释疾病情况及治疗效果,以充满信心的话语鼓舞病人战胜癌症,重新燃起对生命的渴望。面对国内恶性肿瘤发病率逐渐增加这一现状,如何提升全民防癌知识和技能及防癌综合力已经成为肿瘤防治的关注重点。为此王振宁教授积极参与防癌治癌公共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推动我省及我国防癌治癌事业的发展。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强调早诊早治在肿瘤疾病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防癌意识,提高民众的癌症风险认知。勇攀高峰,肿瘤外科学界的先驱王振宁教授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对于临床诊治的推动作用,他提倡科学研究应该立足于临床实践并服务于临床实践。本着“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指导思想,他带领整个科研团队针对胃肠癌规范化治疗中尚存的不足与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在指导个体化治疗、制定预警防治策略、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在指导个体化综合治疗方面,王振宁教授基于长期的临床研究提出一系列完善胃肠癌临床分期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显著的预后评估优势,相应的学术论文发表于《美国外科学年鉴》这一外科学顶级学术期刊,并受到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主席的高度评价,称此工作是TNM分期系统成为全球“肿瘤语言”的杰出范例。在建立胃癌腹膜亚临床转移预警体系方面,他通过在胃癌腹膜转移机制的研究发现浆膜分型是腹膜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并确立了一组转移相关分子标志。此外,在转化医学研究中,国内外首次发现miR-148家族、miR-192家族、miR-335等抑制胃肠癌细胞异常增殖、转移分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与胃肠癌细胞异常增殖、转移、凋亡相关的miRNAs调控网络, 筛选治疗靶点,为胃肠癌靶向药物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建立并完善了国内首个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平台,高选择性地获取了大量非癌胃粘膜、胃原发癌和淋巴结转移癌细胞,通过大样本研究,发现与胃肠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肝素酶、金属蛋白酶等基因的SNP基因型和单体型,为胃肠癌早期诊断和亚临床转移预测提供依据。上述研究成果为胃肠癌规范化综合治疗的开展提供坚实依据,并显著改善了胃肠癌患者的预后,使众多肿瘤患者受益,也为国内许多知名科研单位及医疗机构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自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以来,王振宁教授潜心耕耘,书写了中国当代中青年知识分子闪耀的学术人生:2003年荣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05年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入选辽宁省第四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获辽宁省第六届青年科技奖;2008年获得“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知识分子”称号;2009年获“辽宁省五四青年奖章”;2013年获“辽宁省教育年度人物”称号。以德育人,传承理想的楷模从事临床教学工作二十年来,王振宁教授始终坚持“要想做好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同时,他更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品德素质的培养。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社会上和学术界存在的“浮躁”现象,他以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向学生们诠释了一位学者、教师、医生和共产党员所应具备的高风亮节。身为一名中共党员,他紧随党的前进步伐,积极响应各项组织号召,与时俱进,以自身实际行动传承弘扬中国梦。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第一个报名准备参加赴川援建队伍。在共青团中央组织的以“实践激扬青春志,奋斗成就中国梦”为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王振宁教授带领全校博士研究生深入到辽西北贫困地区开展健康咨询、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普及、农村常见病预防、诊断与调查活动,对农村医护工作者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在中国梦与梦同行的主题座谈会中,王振宁教授精彩的演讲让在座的同学们深切的领会到如何将实现自身价值与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自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至今,王振宁始终以饱满的热情、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坚守在抗击肿瘤的第一线,医治患者数千名,深受患者的爱戴与信任,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崇高的科研理想辛勤耕耘在医学科研教育事业的最前沿,带领科研团队不断进取,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完善胃肠肿瘤早诊及规范化治疗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振宁教授的先进事迹充分代表了当代医师救死扶伤、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开拓进取、刻骨钻研的精神风貌,堪称医疗领域的楷模。1403255220000责编:xuaifang中国医师协会140325522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4/0620/20140620050822792.jpg{"email":"xuaifang@huanqiu.com","name":"xuaifang"}
职称:教授专业:外科学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个人感言生命之托,重于泰山,无悔奋斗,勇于担当。推荐理由他是肿瘤科一名普普通通的医生,但他注重并追求现代医学的肿瘤防治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了“胃肠癌规范化综合治疗方案”,明显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限,几年来,为此受益的患者达1.5万人以上。先进事迹王振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辽宁省特聘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多年来,王振宁教授始终坚持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围绕胃肠癌“三早”、现代外科治疗、转移规律等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创新性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它省部级项目13项;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SCI收录9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2011年获得第五届吴孟超基金会医学青年基金二等奖。妙手仁心,无影灯下的战士王振宁教授自从事临床工作以来,始终秉承着“以高尚医德立身,以高超医术济世”的信念,不为名所动,不为利所累,严谨认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满腔热忱履行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他围绕胃肠癌“三早”、现代外科治疗、转移规律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创新性探索,早年积极开展的腹腔镜胃肠癌手术、乳腺癌保乳手术、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探测和胃肠癌导向手术等临床诊断治疗新技术,收效显著。在胃癌现代外科治疗的新理念基础上,王教授开展了胃癌无瘤手术、顺行切除术、微粒子活性碳及同位素术中示踪淋巴结清除术,并针对目前胃肠癌抗转移治疗仍不能获得满意效果这一现状,开创了抗粘附、生物免疫、温热低渗及缓释化疗等多种防治腹膜转移新方法,逐渐形成了高效合理的胃肠癌综合治疗方案。在规范化治疗方案的指导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2000多名胃肠癌患者及其他应用单位约1.5万名患者的胃肠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 王振宁教授精湛的医术远近闻名,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王教授每年完成胃肠癌手术300多例,时常深夜才走出手术室。即便如此,他也从未因为工作量繁重而怠慢任何一位患者。每位患者就诊时,他都细致认真地检查,详细询问病史,充分了解疾病的诊治情况,为其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在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休息二字,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王教授坚持到病房查看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他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不仅注意解决患者自体的痛苦,同时关注病人的心理需求。癌症患者面对病情往往感到惶恐不安,王振宁教授时常亲临病床旁,耐心详细地向其解释疾病情况及治疗效果,以充满信心的话语鼓舞病人战胜癌症,重新燃起对生命的渴望。面对国内恶性肿瘤发病率逐渐增加这一现状,如何提升全民防癌知识和技能及防癌综合力已经成为肿瘤防治的关注重点。为此王振宁教授积极参与防癌治癌公共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推动我省及我国防癌治癌事业的发展。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强调早诊早治在肿瘤疾病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防癌意识,提高民众的癌症风险认知。勇攀高峰,肿瘤外科学界的先驱王振宁教授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对于临床诊治的推动作用,他提倡科学研究应该立足于临床实践并服务于临床实践。本着“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指导思想,他带领整个科研团队针对胃肠癌规范化治疗中尚存的不足与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在指导个体化治疗、制定预警防治策略、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在指导个体化综合治疗方面,王振宁教授基于长期的临床研究提出一系列完善胃肠癌临床分期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显著的预后评估优势,相应的学术论文发表于《美国外科学年鉴》这一外科学顶级学术期刊,并受到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主席的高度评价,称此工作是TNM分期系统成为全球“肿瘤语言”的杰出范例。在建立胃癌腹膜亚临床转移预警体系方面,他通过在胃癌腹膜转移机制的研究发现浆膜分型是腹膜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并确立了一组转移相关分子标志。此外,在转化医学研究中,国内外首次发现miR-148家族、miR-192家族、miR-335等抑制胃肠癌细胞异常增殖、转移分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与胃肠癌细胞异常增殖、转移、凋亡相关的miRNAs调控网络, 筛选治疗靶点,为胃肠癌靶向药物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建立并完善了国内首个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平台,高选择性地获取了大量非癌胃粘膜、胃原发癌和淋巴结转移癌细胞,通过大样本研究,发现与胃肠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肝素酶、金属蛋白酶等基因的SNP基因型和单体型,为胃肠癌早期诊断和亚临床转移预测提供依据。上述研究成果为胃肠癌规范化综合治疗的开展提供坚实依据,并显著改善了胃肠癌患者的预后,使众多肿瘤患者受益,也为国内许多知名科研单位及医疗机构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自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以来,王振宁教授潜心耕耘,书写了中国当代中青年知识分子闪耀的学术人生:2003年荣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05年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入选辽宁省第四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获辽宁省第六届青年科技奖;2008年获得“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知识分子”称号;2009年获“辽宁省五四青年奖章”;2013年获“辽宁省教育年度人物”称号。以德育人,传承理想的楷模从事临床教学工作二十年来,王振宁教授始终坚持“要想做好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同时,他更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品德素质的培养。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社会上和学术界存在的“浮躁”现象,他以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向学生们诠释了一位学者、教师、医生和共产党员所应具备的高风亮节。身为一名中共党员,他紧随党的前进步伐,积极响应各项组织号召,与时俱进,以自身实际行动传承弘扬中国梦。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第一个报名准备参加赴川援建队伍。在共青团中央组织的以“实践激扬青春志,奋斗成就中国梦”为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王振宁教授带领全校博士研究生深入到辽西北贫困地区开展健康咨询、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普及、农村常见病预防、诊断与调查活动,对农村医护工作者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在中国梦与梦同行的主题座谈会中,王振宁教授精彩的演讲让在座的同学们深切的领会到如何将实现自身价值与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自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至今,王振宁始终以饱满的热情、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坚守在抗击肿瘤的第一线,医治患者数千名,深受患者的爱戴与信任,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崇高的科研理想辛勤耕耘在医学科研教育事业的最前沿,带领科研团队不断进取,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完善胃肠肿瘤早诊及规范化治疗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振宁教授的先进事迹充分代表了当代医师救死扶伤、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开拓进取、刻骨钻研的精神风貌,堪称医疗领域的楷模。